在以往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南方設計師和品牌總是獨占鰲頭。然而,在本次時裝周上,北京的服裝設計師和品牌占到了11家。
創業大本營聚人才
幾年前,有業內人士分析,北京并不是一個適合服裝設計人才創業的地方,地理位置、人工成本、相關政策以及文化思想都是制約北京服裝設計的短板,不過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設計近年來獲得了飛速發展的春天。
2006年,751與中國服裝(000902,股吧)設計師協會簽約,利用廠區的原有建筑,為本土服裝設計師提供工作室。自那時起,這里就成了北京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優秀設計人才的大本營。

1 楚和聽香 (楚艷)

2五色風馬 (魏來)

3維斯凱 (袁冰)
而且,北京服裝品牌的轉型升級也為外地而來的設計師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北京五色風馬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楠表示,近兩年有不少從外地過來的比較成熟的設計師人才,他們來北京的原因很多,但有一部分人是看中了北京的文化氛圍,而且在北方從事服裝設計的壓力也比南方要小。
北京媒體的活躍、消費層次的多元化,都是設計師人才匯集到這里的基礎。
設計學院匯后備軍
除了為設計人才提供創業基地,多家服裝設計院校匯集北京,更是為這片土壤儲備了大量年輕的設計人才。
“據我所知,五色風馬品牌的首席設計師就是從北京服裝學院畢業的,設計風格很有民族特色。”常青認為,眾多服裝設計院校為北京培養和提供了一大批年輕的設計師人才。
“我們的主要設計師人才儲備是來自北京服裝學院的畢業生,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天津的紡織院校。初期他們會擔任助理的工作,積累經驗,和整個設計團隊進行磨合。”吳楠介紹說。
這一現象并不是個例,實際上很多在北京攻讀服裝設計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到一些設計師的工作室做助理,他們在為設計師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經驗,還開闊了眼界。而且學院派出身的畢業生和設計師的組合也會迸發出更多的靈感火花。
由此可見,北京也成為服裝設計行業發展的優良沃土,常青表示,未來希望北京能夠吸引到更多來自國際上的優秀設計人才。
風格不論南北
那么,北方設計的迅速發展是否會促成國內設計風格的南北分派?
對此,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蘇葆燕并不贊同。“設計師要廣泛地采集靈感,他的設計風格不應受到地域的局限,所以我并不主張把設計師的風格人為地分成南北派。”
蘇葆燕認為,“現在北方的很多品牌正在謀求轉型升級,需要大量設計人才,而且北方市場需求很旺盛,比如成熟女裝的發展在北方可能比南方更好,因為北方四季分明,所以秋冬裝的需求就會更大。這些因素都讓我們看到北方設計師表現得很活躍”。
同樣地,南方的設計師也會到北方來,比如潘怡良是臺灣人,到北方來為明星名流做設計。
吳楠則表示,南北方的設計風格應該是一種融合的狀態。“就拿我們自己的品牌來說,五色風馬雖然是在北京注冊的品牌,但是我們在深圳也有自己的研發中心,我們是把眼光放在全國范圍內的,同樣也在關注南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