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VOGUE創意總監Grace Coddington剛推出的自傳“Grace”已經成為圈內人士爭相尋購的年度必讀書籍。在這本書里,Grace選擇了與《名利場》時裝總監Michael Roberts共同撰寫,書的內容無關八卦內幕,講述的都是她的真實人生。“我不會在書里寫其他人的壞話。它更像是一個記錄。我依照著我的日記寫出那些隱藏的記憶。”而她近日另外一個作品則是登上了英國時尚雜志《i-D》的封面。這距離Grace Coddington第一次做封面女郎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時間。雖然少女時期的美麗容顏早已逝去,但人生的歷練教這位老人有著新的魅力。
作為如今時尚界首席stylist之一,Grace Coddington的名字直接等于著時裝大片的質量保證。由Grace Coddington主導拍攝的大片充滿了敘事性意味,她曾對《時代》周刊的記者講過,自己一直鐘愛童話,而拍攝的大片正是想要“將現實編織進夢想中,叫讀者們拿起雜志會露出笑容來”。攝影師Author Elgort也評價她:“Grace Coddington革命式的觀念影響到了每一本雜志,每一則廣告,還有每一塊招牌。她證明了時裝大片可以跳出單純販賣商品的圈子,真正講出一個故事來。”
Grace Coddington代表了最初一代的stylist,他們多是與時尚雜志們有著密切的合作,也經常為一些品牌做顧問工作。而隨著八九十年代名流文化的不斷推動,新一種的造型師,即專明星做搭配的造型師也應運而生。最著名的好比Rachel Zoe,她將Lindsey Lohan、Nicole Richie等人打造成自己的另一個翻版,吸引狗仔隊們整日追拍;Rachel Zoe本人因此得益,名聲同自己的客戶們不相上下:她開創了自己的真人秀電視節目,與品牌跨界合作時尚設計,就連往日她的助理也都紛紛自起爐灶,企圖開創自己一番事業。
Dana Thomas的《Deluxe》一書中寫道:“不管女明星有多漂亮,她們都不知道怎么打扮自己。”比起傳統stylist,明星stylist的作品更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們的工作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從購物、搭配服裝、為明星穿衣打扮,要為他們打造出符合觀眾想象的臺前幕后一致的形象,或者是明星自己希望的形象。
除此之外,個人社交公關能力也發揮著巨大作用。為什么有的明星可以在一場時裝秀結束后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就穿上要六個月后才會在各大店鋪正式上市的衣服?除了明星的地位這個因素外,其stylist與品牌公關打交道的能力也至關重要。同樣,出席活動照片在媒體上刊登的次數這類事也要多看她們的能力。這也導致了不少人故意以丑博出鏡的現象。
Stylist的工作一旦走上正軌,免不了面對商業化的條框限制,靠堆砌出非常多的流行元素迎合廣告商的歡心。Givenchy的長期合作伙伴Panos Yiapanis反對這種做法。“在今天的環境下,人們總是希望你完全舍棄六個月前的杰作,重新設計出完全不一樣的新作品來迎合他們。但最終的結果不是為他們所做的,過度迎合受眾而忽略實際消費者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Stylist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被低估的問題。“她們與攝影師等人合作了作品,而當作品在博物館里展出時,往往你會發現只署了攝影師一人的名字。”Carine Roitfeld曾如是說道。Panos Yiapanis也對《Industrie》雜志的記者講過:“不少Stylist從各個方面影響了整個行業,但卻沒有得到過相應的名聲。好比Melanie Ward。毋庸置疑Helmut Lang是一個優秀的時裝設計師,但要是沒有Melanie Ward,Helmut未必能達到現在的高度。但Helmut Lang的名字時常被人提起,Melanie Ward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她是那個年代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Rizzoli出版社曾出過一本名為《Stylist》的畫冊,將其比作“時尚的翻譯家”;今年出版的《Stylists:New Fashion Visionaries》也向包括了Anna Dello Russo、Christiane Arp在內的二十余位stylist致敬,算是給了他們一個肯定。不過也有人態度坦然。“謙遜是一位造型師的美德。”Martine de Menthon曾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