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6日到10月3日,2013春夏時裝周在紐約、倫敦、米蘭、巴黎輪番上演,模特、明星、買手、媒體以及游客,從世界各地千里迢迢趕過來,不僅T臺上秀得精彩,奢侈品購物潮也同樣給力。
尤其是那些來自于中國的新貴階層,表現出對低調的奢侈品的新偏好。而很多奢侈品顧客也改變了購買奢侈品來自我炫耀的習慣,轉向不帶醒目標簽的產品。這也帶動很多世界頂級奢侈品牌開始走向“低調的奢華”,將Logo濃縮,甚至告別大賣的標志性烙印。
炫耀性消費不再流行
S女士剛剛從紐約時裝周看秀歸來,為自己和家人帶回的“戰利品”裝滿了行李箱,其中少不了幾件奢侈品。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藏匿起醒目的雙G標志的Gucci包外,沒有看到標志的張揚的Logo,倒是多了幾件名不見經傳的奢侈品。
自9月6日紐約時裝周開幕,只要你在紐約,注意力估計會全部匯集于此,幾百個零售商在時裝周期間延長店鋪運營時間,這段時間的紐約是個徹底的購物不夜城。
四大時裝周里,紐約一向以商業性著稱。相比巴黎的藝術化、米蘭的創造性、倫敦的新形象來說,紐約時裝周所展示的設計大多走實用的商品化路線,T臺上的主打款也是“能穿”的設計。日常衣著時裝化,名師加入大眾品牌設計,這種平易近人、可隨時出入女人衣櫥的平民氣質,是紐約時裝周的特點。
看秀的感覺自然影響到購物時的選擇。在位于第五大道的巴尼斯紐約精品店 (Barneys New York), 推出Mo Clancy的Nomade Exquis秋裝展,一些丁當作響的金屬配件,清一色的復古摩登風,靈感全部取自20世紀5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晚期的潮流概念,價位從400美元到3000美元不等,對于中國客人來說,絲毫不影響興致。
人們涌入的這家經營奢侈品連鎖業務的精品店,它以男女服裝、服飾品及鞋子為主力商品,還有家居、文具、童裝等,有諸多歐美日著名設計師品牌,阿瑪尼 (Armani) 、普拉達 (Prada) 、范思哲 (Versace) 、吉爾·桑達 (Jil sander) 等,也有許多商品是巴尼斯紐約精品店的設計師的自有品牌商品。
紐約時裝周的奢侈品購物動向,引起了其他時裝周城市的注意。法國奢侈品大亨、巴黎春天百貨老板弗朗索瓦昂利皮諾說:“我們集團正朝著設計更小標志、更低調的奢華方向邁進。我們的品牌迅速適應這一新的奢侈觀念,這一觀念就是更微妙的、更成熟的,我們正在這么做。”
國際知名品牌雖然仍是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主要因素,但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貴階層不再熱衷于公開“顯”富,開始青睞比較低調的奢侈品消費方式。這似乎預示著在中國大秀高端奢侈品的行為已經過時?“炫富”不僅會被嗤之以鼻,有可能陷入道德污點質疑,甚至還可能帶來政治風險。
據說麥肯錫公司曾調查,有很多奢侈品顧客已經改變了購買奢侈品來自我炫耀的習慣,轉向不帶醒目標簽的產品。
所謂低調的奢侈品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外部無標示的奢侈品,另一個是大眾不了解的奢侈品品牌。奢侈品消費者正從展示財富標簽之類的外在化需求轉向內在化需求,比如購買奢侈品來犒勞自己,并享受購買的過程和體驗。
Logo崇拜漸成過去時
而很多世界頂級奢侈品牌開始走向“低調的奢華”,將Logo濃縮,甚至告別大賣的標志性烙印。
一股低調內斂的奢侈文化正漸漸地流行開來。LV靠著人盡皆知的字母組合包進賬不菲,不過張揚的LV的新款手包上,也把Logo進行了低調處理,只留一個小小的LV標志在包包一角。作為“反高調”潮流運動的一部分,很多公司不再在手提袋和配件上印上著名的Logo。
經濟衰退時期消費者需要的一種“不張揚”的產品。碩大的“G”是Gucci手袋彰顯身份的標志,去年Gucci大張旗鼓推出價值800英鎊(約8600元人民幣)的一款看不到Logo的新手袋,他們的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波萊也曾為此戰戰兢兢。
事實證明,低調路線讓Gucci大有斬獲,營業額大幅度提升。羅伯特波萊的成功似乎也見證了奢侈品發展的轉折點。
南加州大學市場學教授約瑟夫努恩斯的研究發現,高端消費者“愿意花大價錢去購買沒有Logo的‘安靜’的產品”。他的研究以Gucci為例,其Logo可以依賴更為“微妙”的特征,例如它的紅綠豎條,來向有識別能力的人展示其尊貴。
“現在的潮流就是更沉穩、謹慎的Logo,比起早前那種喧囂的氣氛,現在的時尚潮流變得靜謐許多。”英國版《時尚》雜志時尚專題總監哈里特科維克說。
“我有個LV的包,但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而買,而不是為了炫耀。外在的裝飾可以增強內心的修養與安定。”“我生活得也不錯,我是個積極進取的女孩。”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奢侈品人群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想法,喜歡奢侈品能夠帶給他們的一種幸福感覺,讓他們變得與眾不同,讓他們的內心平靜。
在中國,女士的選擇必然會影響到其家庭中的男士,而同時也會受到其身邊男士態度的影響,中產階層的男士們不再以身邊有位帶有LV、Versace、CHANEL等奢侈標志的女伴為榮耀,相反會讓他感到些許敏感和不安。
不過也有一些人質疑大品牌的這種做法,他們認為,仍然會有一部分亞洲顧客為大大的Logo癡迷。在中國、日本和中東等國家的龐大消費者市場上,帶Logo的奢侈品仍然不會被拋棄。而消費心態轉移還需要一段時間,受經濟、人文等內外環境因素影響,甚至還會搖擺不定。兩難的奢侈品公司會面對新的難題,但近期誰也不想“唱高調”了,至少要等到經濟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