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最近有一篇觸到許多時裝人心經的文章,標題為“選擇的自由”,副標題是“在時裝界,潮流是否已經過時?”潮流怎么能過時?尤其是在時裝界,推動其前行的動力不就是最新的潮流嗎?
雜志退居二線 網絡助推時尚民主化進程
若是在從前,我一定會發出以上驚嘆。但這一次,從看到標題的第一眼,我就深表認同。早在我讀到這篇文章之前就開始準備入手秋裝并試圖從各大秀場和雜志中找到所謂的潮流趨勢指南。但每一本雜志給到的關鍵詞都是那么無趣:珠寶裝飾物、套裝、拼接、女紳士、廓形、織錦緞、彩色皮草、皮革、運動風,我連多看一眼的欲望都沒有,更何況下手買單。
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作者指出,無論是時裝造型師、買手還是雜志編輯,這些掐著時裝潮流命脈的關鍵人物都開始“隨性”起來。“別問我潮流是什么,只要好看就成!”甚至連百貨公司采購部都發出了如此感嘆。
在紀錄《VOGUE》雜志制作的電影《The September Issue(九月刊)》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主編Anna Wintour與美國最重要的百貨集團老板和買手們坐在一起討論雜志半年內的方向和內容。除了這樣的正式會晤之外,在時裝周間隙還會有許多類似小型潮流討論會:造型師、買手和雜志編輯坐在秀場外的咖啡館里,討論剛才的所見所聞,迅速腦力激蕩出一些潮流趨勢來。
而現在,發達的網絡入侵到原先穩固的鐵三角關系中。時尚博主和網民完全可以跳過這些人指導乾坤。對于造型師來說,給明星或模特挑出最合適的搭配其實要比挑出時髦單品更重要。對于百貨公司來說,網絡的熱議單品絕對會成為半年后的暢銷貨品,甚至都不用雜志的推波助瀾。那么,原先以解析、播報潮流趨勢的時裝雜志,又該何去何從呢?8年前,還是網絡抄襲雜志的年代;5年前,網絡開始與媒體平分秋色;3年前,雜志編輯不得不每天守著時裝博主們的網站,看他們更新了什么新鮮貨色。
網絡推動民主化的進程,時尚則是這次革命的前沿陣地,本是潮流發布的權威雜志更像是一個“記事本”美女:9月到了,你可以買如下的產品了!當我翻閱9月各大新刊時,發現有一本雜志中同一條裙子出現了三次之多,但愿該雜志的編輯們品位高度統一,而非編輯統籌上的失誤。
也許過時的不是潮流,而是傳統的媒體編輯方式。在老雜志搖搖欲墜之時,依舊有新雜志誕生。無論是北歐小眾雜志,還是歐美名人們以自己名稱命名的雜志。在這上面,你見不到產品標價,也沒有所謂的潮流關鍵詞,編輯們用散文式的方式做著雜志,靠著江湖地位找來各種熱門或普通雜志難以邀請的大人物進行采訪。至少在停止播報潮流后,我們還有藝術化的道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