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山裝背后的講究
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衣服的內兜代表彈劾權(檢察權),而彈劾權是人民制衡權力集中的殺手锏。這就是五權分立。
其二,門襟五粒紐代表五族共和,分別是漢、滿、蒙、回、藏。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其四,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后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后口袋),挽褲腳。

3中山裝的由來歷史
很多人清楚地記得,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代領導人出國訪問時,其標準著裝是中山裝。由于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中國卻從未有如此稱呼;日本人稱呼中山裝為“人民服”。



4中山裝的設計師/黃隆生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設計師名叫黃隆生。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5中山裝不是隨便就可以做
中山裝對于面料的選擇也是很考究的。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相較于紅毯及明星而言,中山裝的款式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固定的版型,改良前的中山裝也經常被穿著出入于各大場合
而正統版型的中山裝亦在許多正式場合作為中國獨有的禮服被穿著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