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末,男裝設計師 JIHUI 去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服裝論壇” 。在那里,她做了一個 25 分鐘的演講,但內容與設計并無直接關聯,題目是《規則就是為了打破的》。
“在如今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品牌都在不斷補充新品,以最快的速度上架,追加訂單,這些商業壓力讓設計師們根本無法思考和設計。” JIHUI 在演講中說,“設計師可能每天都像一部機器,雖然能給出創意,但商業和設計之間無法達成真正的共識。”
關于“商業和設計之間的博弈”命題, JIHUI 已經思考了很久。早年從東華大學畢業后,JIHUI 去了法國巴黎 Atelier Chardon Savard 繼續深造服裝設計,之后進了法國品牌 LANVIN 做男裝設計師。那時的 LANVIN 仍處于 Alber Elbaz 時代, JIHUI 是 5 個男裝設計師當中的一個。跟著 Alber Elbaz 做了 7 季的男裝設計師后, JIHUI 加入了她在論壇上稱為“法國快時尚”的 The Kooples ,職位是首席設計師。





“ LANVIN 是一座好學校,能把作為一個設計師的基本功都學會。你能摸到世界上最頂級的面料,你可以學習怎么做衣服,或者怎么辦一場時裝秀。” JIHUI 告訴《好奇心日報》,“但去 The Kooples 是因為我想知道怎么操作商業。”
成立于 2008 年的 The Kooples 并不算一個新興品牌,走街頭時尚、英倫搖滾和中性風。中國不算是它的核心市場,目前這個品牌只在北京老佛爺銷售。相繼完成法國本土市場、英國和西歐的布局后,The Kooples 從 2012 年開始進軍北美市場, 2014 年在美國洛杉磯開設了首間旗艦店。2015 年時,這個品牌在全球設有 155 間零售獨立門店和 360 個銷售點。
這個品牌的另一個特點是設計主打“情侶時尚”的概念。事實上,品牌名 The Kooples 就源自英文的 Couple 發音。但這種情侶裝并不是指“男女朋友有衣同穿”,只是在風格上保持一致,在細節上有所照應,男女款長得完全不一樣。
按照 JIHUI 的說法,“情侶也會表達獨立性。不是只做給情侶穿,而是情侶會選 The Kooples 的衣服”。“這個概念很好,剛推出的時候巴黎人很買賬。” JIHUI 說。
不過,“情侶時尚”的時尚并不是 JIHUI 帶到 The Kooples ,這個概念來自公司的創始人。但 2012 年,她去到這個法國家族企業工作時,The Kooples 還沒有設計師,她是唯一一個正式的設計師。三個創始人也是老板的分工分別是:大哥 Alexandre Elicha 和二哥 Laurent Elicha 分別負責男裝和女裝設計,老三 Raphael Elicha 負責品牌和形象。
“沒有設計師也是可以成立品牌的。他們幾乎沒有人做設計,我是正式的設計師。他們的概念很好,但非常亂,服裝款式很亂,搭配也亂。” JIHUI 說,“我的挑戰就是,當時公司還沒有設計師,我進去可以為所欲為。”
簡單說來,JIHUI 在 The Kooples 做的事就是,她為這個品牌帶去了設計師團隊,也搭建了設計部的框架,規范了工作流程,做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系列”。在她之前,The Kooples 的方式更多是“借鑒”。創始人中的老大 Alexandre Elicha 很欣賞圣羅蘭前任創意總監 Hedi Slimane ,跟著他買 Dior 。
“ The Kooples 有時候也‘抄’,他們說‘我要這個衣服,我們能不能做這樣的’。但是我說不抄。” JIHUI 說,“有些部分我沒有辦法控制,這是他們起家的方式,就是買來衣服 ,做拷貝,再做加減法。但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不是正規方式。”
在 JIHUI 的描述中,“吵架”這個詞是她常用來概括她和創始人以及市場部的溝通的狀態。
“我們常常會吵架,市場部也會請咨詢公司,拿到數據后讓我設計,但最后又不賣。最多也就 200 件,或者 500 件,”JIHUI 說,“設計團隊里沒有人比我更尖銳,所以我的創意會稍微出來一點,然后再跟市場部慢慢磨合,慢慢退讓。”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 The Kooples 里不太常見的皮草。JIHUI 一直想要用皮草來完善整個設計系列,但市場部并不支持,理由是:皮草的造價更貴,也更不容易點綴,而設計師想要這么做也只是為了點綴系列,完整概念。
但 JIHUI 的堅持還算有效。“皮草現在可以在 The Kooples 的設計中看到了,不過很少。一家店里面只有一件,或者只有在法國銷售。” JIHUI 說。
另一個曾經讓 JIHUI 和市場部發生爭執的事是“使用什么顏色”,市場部更偏愛最簡單的黑白灰。
時尚資訊公司 Edited 曾發布公布一份針對全球女裝顏色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從 2015 年 3 月— 2016 年 2 月間,賣得最多的女裝顏色是黑色,占了女裝總量的35.2% ,其次是灰色 14%,第三是白色 13.3%,排在黑白灰之后的棕色是 6.3%,粉色占到 5.3%,藏青色是 5.2%, 藍色是 4.9%,紅色只有 2.2%,而紫色是 2.1%。而在 2014 年 — 2015 年,Edited 也做了同樣的調查,結果和這次大同小異,黑白灰的確是賣得最好的顏色。
“不是說每一個顏色都能對市場適用的。可能像很多設計師,大家都叫好,但是賣得不一定好,需要等待市場檢驗。這也是一個商業化的過程。”英國老牌百貨商店 House of Fraser 在南京的時尚買手 VEA 告訴《好奇心日報》,“選擇顏色和選擇款式是一個道理。”
零售商的確會對服裝售賣的顏色產生影響。不過,在時尚這個產業鏈里,設計師的顏色“把關人”的角色比零售商更提早一步。
“藍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藍,灰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灰,加一個紅色我們也要爭執半天。” JIHUI 說。



當然,在設計和時尚的這場博弈中,不只存在市場部對設計部的“不夠理解和支持”。在 The Kooples 工作時,也有 JIHUI “不支持”的市場活動。
2015 年 10 月,The Kooples 曾以情侶概念推出過一個名為“Blackout” 的 APP 。這款應用專為情侶設計,只支持兩個人的信息和圖像共享,一旦開啟,將會自動屏蔽第三者的任何信息。
這個應用還有另外兩個機關:倒計時功能,可以自動倒數情侶在一起的時間,另一個功能是特殊的 Glitch 照片模式,情侶在傳遞照片時,只讓對方看清楚照片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則需要猜測。The Kooples 給出的官方描述是“這是世界上最私密的社交應用,讓情侶或者夫妻在一起能有更多有品質的時間。”
而對此, JIHUI 的評價是:“這不是我的創意,我并不完全贊成。這個應用就只是在飛行模式下聊聊天。”
去年, JIHUI 離開了 The Kooples,和 4 年前離開 LANVIN 時一樣,她又回國轉了一圈,想要“看看中國這個市場,但還厘不太清”。
但和上次通過 Linkedin 收到獵頭的電話,再和 The Kooples 建立聯系不同。這次,JIHUI 找到了位于北京艾彼愛斯國際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這個公司正在幫她“厘清市場”,包括將她引薦到了“中國服裝論壇” 做演講,而她的身份也變成了“獨立設計師 ”。
盡管如此,JIHUI 和許多中國獨立設計師的處境還是不一樣了,至少她用了兩段在國外時裝屋的經歷弄清楚了設計和商業的關系。“設計要妥協商業。在 The Kooples ,我把我知道我能改變的都改變了,不能改變的就不能改變。” JIHUI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