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IDG資本主辦的“新消費時代峰會”在北京舉行,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在會上表示:“希望我們中間在未來能夠出現像ZARA這樣的世界級品牌,我老說要投出超越BAT的公司來,我也相信在消費領域,也能走出一些不是做互聯網,但同樣能做成很大市值的公司。”
不久前Zara母公司、全球最大的快時尚集團Inditex發布的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Inditex集團銷售額同比大漲14%至56億歐元,其中歐洲、亞洲和美洲地區銷售額增長最為強勁。集團毛利潤同樣增長14%至32億歐元,毛利率為58.2%,凈利潤則同比大漲18%至6.54億歐元,是其主要競爭對手H&M集團第一季度凈利潤的兩倍有余。
Inditex集團旗下共有8個品牌,核心品牌Zara銷售額占整體銷售額的2/3,除Zara外,其它品牌分別為Bershka、MassimoDutti、Pull&Bear、Stradivarius、ZaraHome、Oysho和Uterque。
有觀點認為,雖然Zara目前仍在處在增長期。而整個快時尚行業的增速卻開始逐漸放緩,除了引領行業趨勢的商業模式優勢,Zara到底還靠什么保持強勁增長?未來中國服裝品牌能否趕超Zara,一時間,這個話題為業界所熱議。
業內認為,服裝行業整體保持增長,未來行業的空間在于人均服裝消費支出的提升,國內品牌的機會則在于雜牌淘汰帶來市場集中度提升。
在中投證券分析師張鐳看來,品牌服裝企業業務涵蓋,從產品設計生產到終端銷售的完整產業鏈,企業收入增長的動力來自于量價提升。由于長期極為分散的市場格局,服裝企業缺乏定價權,產品提價只是成本提升的結果,企業實際毛利率并未增長;只有少數的奢侈品憑借其強大品牌力可以實現極高加價倍率,國內品牌缺乏歷史積淀與社會認同,難以培育出奢侈品牌。
市場也普遍認為,我國人口紅利消耗殆盡,依靠開店鋪貨提量的模式難以為繼,但也有數據顯示快時尚品牌在中國依然保持快速擴張,ZARA母公司inditex即是證明。
業內表示,隨著渠道調整和庫存處理之后,品牌服裝行業崛起一批靠內增長,在品牌,產品,營銷的某一極建立護城河;二靠外延走多品牌路線,目前國際服裝龍頭企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高端奢侈品集團,二是大眾快時尚企業。
張鐳就此表示,奢侈品市場的競爭細化到人才競爭,其發展軌跡并不適合國內大多數服裝企業,企業培養品牌力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跨度。相比之下,大眾快時尚服裝的發展更有借鑒意義,即以產品為核心。他還表示,在階層固化、經濟放緩背景下,中端消費者群體擴大,構成快時尚品牌需求增量。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短期內難以突破既有消費水平,城鎮新增就業人口保持穩定,可以預計,快時尚品牌的目標客戶群體將持續擴大,分析來看,首先,中端消費者的核心訴求是高性價比,因此快時尚品牌的加價倍率通常較低,在2.5-3倍之間。
同為快時尚,ZARA和優衣庫產品的著力點不同,ZARA不斷復制最新大牌潮流設計,提供消費者自由搭配的零件,“以平民價格快速消費大牌時尚”,捕捉的是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突顯產品對消費者精神面貌。而優衣庫產品以基本款為主,使用貼合人體布料,更關注消費者自身感受,大量使用純素色,采用逆向思維,在極大地提高了撞衫的概率之后緩解了撞衫的尷尬(就像校服和工作服一樣),突顯消費者自身的精神面貌。
進一步觀察也可發現,消費者盡量回避沒有附加價值的貼標簽行為,平價商品的logo會直接暴露消費能力,因此主流快時尚品牌產品都沒有logo,從這個角度來看,ZARA、H&M、UNIQLO等快時尚是渠道而不是品牌,其商標傳遞的信息是在哪里可以買到這種風格、品質和價位的服裝。
張鐳談到,作為國產休閑服裝如海瀾之家、森馬服飾等在產品力層面均有與快時尚品牌競爭的實力,問題在于供應鏈管理;而同另一個角度來看,國產男裝品牌諸如七匹狼、九牧王等產品則做工上乘,正裝和polo衫品類潛力大,產品目前加價倍率較高,未來改善的空間大,因此可以預計,隨著品牌服裝企業逐步走出庫存化和門店調整期,未來新的機會在于尋找品牌、產品和營銷方面的突破點,以此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內生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