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有多快?2008年淘寶網銷售額占傳統通路零售總額的0.87﹪,2011年已達3.44﹪;今年12月12日單日已占30﹪;銷售額從1千億到1兆元人民幣,淘寶只用了4年。
更驚人的是,淘寶網只是大陸電商龍頭,緊跟其后還有京東、蘇寧、國美等超大規模綜合電商,以及超過百種的各行業電商。2012年大陸電商總規模將突破6兆人民幣,達GDP12﹪。
當一個行業以這樣的速度增長時,說明整體商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銷售模式正在“互聯網化”。目前大陸傳統通路和互聯網銷售分別占總零售額的90﹪和10﹪左右,預計未來10年后者可能達到30﹪到50﹪。
對于臺灣企業而言,面對大陸已相當穩固的電商格局,兩岸支付對接問題也尚未解決,到大陸經營綜合平臺并不容易。但對于傳統臺灣零售業來說,利用大陸電商B2C的蓬勃發展,仍是轉型升級的良機。
臺灣零售業進入大陸很早,但與許多本土老牌企業類似,面對“電子商務時代”表現遲緩而猶豫,甚至已經落后于競爭對手。當零售業被電商日漸擠壓時,思考“電商化”轉型已經不可避免。
根據大陸的市場環境,臺灣有兩類企業適合大力發展電商。一類是已經在線下市場擁有品牌價值的零售企業,只需把線下模式轉移到在線。在制造、品牌、分銷、物流4個電商重要環節中,這類企業只需要學習管理后兩個環節,相對較為容易。對此,2011年開始在大陸全面電商化的餐飲巨頭麥當勞、肯德基值得借鑒。
第二類企業,是尚未進入或剛進入大陸市場的新興企業。雖然在臺灣是線下企業,在大陸也可以直接從在線做起,避免線下零售的成本。既可以選擇在大陸已有的電商平臺做接入、網店,也可以單獨開設網站。后者雖然適合管理,但需要更多的營銷成本。這類企業的關鍵在于要將產品、營銷互聯網化,用在線推廣帶動銷售,大陸在短時間內崛起的服裝電商凡客誠品就是一例。
還有一類企業,在臺灣已有做電商的經驗,這類企業最有走進大陸“電商時代”的意愿。不過,大陸電商環境的不同會帶來很多差異,簡單把在臺灣的電商模式復制到大陸,并不可行,以上3類企業都需要注意。
差異首先體現在市場。臺灣電商發展處在成熟期,市場較小導致做產品的企業更多。大陸電商的特點是市場巨大而競爭激烈,因此客戶服務可能比產品本身更重要。曾有某臺灣服裝品牌在大陸做在線運營,只派2到3人做兼職客服,導致完全無法響應數量巨大的咨詢請求。
第二,在大陸做電商,一個好的物流體系十分重要。臺灣的電商大多基于便利店小區網絡化的物流配送體系,被稱為“店配”,但大陸完全不存在這一基礎,成熟的物流模式還在探索中。大陸的地域規模、人口數量亦遠遠大于臺灣,如果電商希望擴大到2、3線城市甚至農村,就更需要重視物流設計。
雖然有這些難題,但大陸在繼續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到2020年仍要新增上億電商用戶。同時,如今在大陸的臺灣企業,與20年前相比面對開放環境中更加激烈的競爭。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能夠抓住大陸“電商時代”的機遇,將成為臺灣企業在大陸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