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大牌奢侈品接連宣布漲價,國內專賣店和專柜也相繼調高了終端售價。在不少消費者感覺無奈的同時,奢侈品電商似乎看到了“新”的商機。業內人士預計,奢侈品的漲價潮或給正在遭遇寒冬的奢侈品電商注入一針“強心劑”。
奢侈品電商遭遇寒冬
巨大的消費需求,刺激了我國奢侈品電商的“瘋狂”擴張。從2009年到2012年,中國出現了60多家垂直奢侈品網站,除此之外,京東、當當等大型電商紛紛開設奢侈品頻道,淘寶上的專業海外代購商家也在蠶食這塊大蛋糕。雖然來自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奢侈品網購交易規模就已達135億元,同比增長58%。但從2011年年底開始,奢侈品電商已經遭遇了寒冬,紛紛爆出裁員或者倒閉的消息。
“近年來,先后就有愛馬仕、香奈兒、路易威登等38家國際奢侈品品牌聲明,沒有在中國地區內授權任何互聯網站銷售其產品,在國內的品牌專柜也不支持‘專柜驗貨’,消費者對奢侈品電商的信任感可以說一再降低。”業內人士老黎表示,奢侈品電商的貨源嚴格來講是“舊貨”,因此不被承認。以第三方商家為例,上游一個商家從奢侈品品牌方獲得授權,但品牌方只允許他銷貨給終端消費者,他卻將產品銷售給奢侈品網站,在銷售管控上造成“竄貨”。這類銷售方式給奢侈品運營方帶來管理混亂,沖擊了其價格體系。因此即使是正品也不予承認,不提供售后服務。
漲價潮帶來“強心劑”
記者注意到,眾多奢侈品電商已經開始思考如何擺脫行業陰影。有的奢侈品電商與航空公司聯姻,在其網站上購買任何奢侈品,航空公司均按銷售價格送出相應航空里程;有的奢侈品電商引入“時尚顧問”服務,結合客人的膚色、身形、氣質、出席場合定制“整體解決方案”;有的奢侈品電商獲得國際大牌的官方授權,經營全系列商品。
“一些奢侈品品牌提價是官方行為,對下游的銷售渠道來說,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平臺,這都是一個平等的事實。但另一方面,電子商務與實體店鋪相比,在場地租金等方面確實有自己的便利條件,電商靈活的定價體系使得即使一些品牌漲價,仍然可以執行維持原價不變的優惠活動。”優眾網副總裁邱智勇告訴記者。記者也看到,時下不少奢侈品電商專門推出了“應對”奢侈品漲價的促銷活動。
在邱智勇看來,奢侈品電商不能再像以往一樣陷入價格戰的怪圈,而是要在服務和體驗上做到創新。“比如優眾網在濱海新區建立了3500平方米商品管理體驗中心,借鑒國際領先的奢侈品倉儲物流經驗,融合物聯網技術,以確保在倉儲物流環節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服務體驗。此外,在不影響二次銷售的情況下,支持消費者7天之內無條件退換貨;售后環節與專業奢侈品美容連鎖機構達成合作。”邱智勇表示,這些戰略舉措都讓公司非常受益。
“中國許多二、三線城市消費者需求正在釋放,除了在一線城市增加投入,奢侈品電商也必須在這些地方開辟新市場,抓住奢侈品漲價潮帶來的‘新’商機。”天津社科院研究員趙景來指出,業內預計,2013年中國奢侈品網購規模將達到237億元。奢侈品電商要想真正覓得“強心劑”,除了強化貨源渠道,改變低價策略外,還應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塑造網站特色,從而提高受眾質量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