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萬個淘寶疑似侵權店鋪被關閉,97%疑似侵權鏈接一上線即被封殺,整體知識產權投訴量下降42%,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阿里巴巴上周發布的年度打假報告數據,顯示出其打假力度。
自電子商務誕生之日起,造假、售假現象也伴隨而生。阿里巴巴早期曾不止一次因商標侵權和販賣假貨而被推上風口浪尖。
1月16日,阿里巴巴打假聯盟(AACA)成員季度會議在廣州舉行,公布了阿里與權利人聯合起訴售假賣家第一案,阿里與聯盟成員、法國護膚品牌貝德瑪先后將出售假冒貝德瑪卸妝水的深圳賣家劉某訴至法院,索賠共計94萬余元。
無論對品牌商還是消費者而言,線上維權都并非易事。業內指出,盡管平臺不斷加大打假力度,但線下制假源頭依然未能根除,跨國境跨平臺流竄現象日益嚴重,電商打假之路依然漫長。
阿里作為平臺起訴售假者早有先例,記者翻閱資料發現,2017年1月9日,淘寶以“違背平臺不得售假約定、侵犯平臺商譽”為由,向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起訴一家曾出售假冒施華洛世奇手表的網店主,索賠140萬元人民幣。
違法成本低、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對“假貨”的定義不清晰等,都導致假貨現象橫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網絡售假一直是近年來用戶投訴最多的熱門詞。關于售假追責,平臺方是否需要承擔直接責任,業內一直存在爭議。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告訴記者,網絡交易平臺在三種情況下需要承擔責任:第一種是平臺沒有對賣家進行資質審核,不能提供其真實身份;第二種是平臺對消費者單獨作出了更有利的承諾,如假一賠三;第三是明知或應知賣家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但未采取必要措施。
“但凡出現以上三種情況,平臺方都需依法與銷售者或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趙占領同時指出,除了個別情況特別嚴重、涉及金額龐大的案件外,售假侵權一般通過民事訴訟等途徑來解決,其取證手段有限,這正是權利人維權的難點所在。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則指出,制假售假產業鏈在國內根深蒂固、利益盤根錯節,需要從政府、電商平臺、商家、消費者、社會機構五個維度來解決。
發布會當天,阿里巴巴平臺治理知識產權保護運營總監李溪涵稱,阿里目前正在進行“知產快車道(EXPRESS IPP)計劃”,以期讓平臺和權利人一起進行產品知識的互補。
“比如讓品牌主動輸入自己產品的信息,包括SKU、型號、價格區間、熱銷關注商品等內容,主控據此采取措施并反饋管控數據,最終幫助提升平臺主動防控能力。同時還包括聯盟與品牌權利人共建抽樣鑒定合作,縮短抽樣鑒定周期等。”李溪涵介紹道。
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資深總監錢磊表示,隨著利用他人身份注冊黑電話卡、偽造身份證件等黑灰產的泛濫,售假者更容易掩蓋其真實身份。
對此,1月10日,阿里巴巴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表示,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阿里巴巴的打假模型正不斷完善。
打假年報中就披露了9大“打假黑科技”,包括商品大腦、假貨甄別模型、圖像識別算法、語義識別算法、商品知識庫、實時攔截體系、生物實人認證、大數據抽檢模型、政企數據協同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打假報告公布不久后,美國當地時間1月1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有關2017年度知識產權保護的報告,淘寶等9家中國市場再次被列入其“惡名市場”名單,占比約20%。阿里巴巴發言人回應,基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阿里巴巴再次成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高度政治化環境下的犧牲品。
在電商行業資深觀察人士李成東看來,幾乎每個電商平臺都存在假貨問題,這幾年阿里為打擊假貨下的功夫不小。“無論是抽檢篩選,還是聯合政府機構從線下貨源打假,阿里毋庸置疑做了很多。從趨勢上看,政府加強對電商的監管,電商行業規范化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