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15日,根據國內多家滬深、港股上市公司發布的財報業績,本土服裝企業2017年的表現整體向好。安踏、森馬、太平鳥、七匹狼、江南布衣等品牌營收增速達到了兩位數,“但總體來說全面回暖為時尚早”。
低迷了許久的服裝業開始回暖了嗎?
截至3月15日,根據國內多家滬深、港股上市公司發布的財報業績,本土服裝企業2017年的表現整體向好。安踏、森馬、太平鳥、七匹狼、江南布衣等品牌營收增速達到了兩位數;安踏更是市值猛漲400億元,成為全球業內僅次于Nike和adidas的運動巨頭;在品牌建設和創新上,李寧靠產品轉型登陸紐約時裝周引發社交網絡熱議,直接助推了其股價一路上揚。
全球市場上,根據EuromonitorInternational歐睿國際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服飾和鞋履市場的零售額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其中,運動服飾增長6.8%至3000億美元;童裝增長6.2%至1600億美元;男裝和女裝分別增長3.7%和3.3%至4190億美元和6430億美元。
從渠道上看,2017年全球線上渠道銷售的服飾和鞋履占總銷售額的16%,較2012年上漲10%。線上購物的便利性、靈活的退貨政策和更好的物流服務都將成為品牌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預測2021年線上渠道售出的服飾和鞋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將提升至20%。
“中國的服裝市場依舊很大,但總體來說全面回暖為時尚早。”奧緯咨詢大中華區董事合伙人馬恒析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得益于中國的電商環境,本土服裝企業前幾年在線上渠道的布局開始逐漸成熟,顯示出更好的效益,“以及在社交網絡上的運營和投入也更加熟練,對業務提升效果明顯。”
零售商對于新的主力消費群體和消費習慣認知逐漸加深,尤其是千禧一代也已成為市場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千禧一代對數字化技術和應用駕輕就熟,對風格和價格也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喜愛自我風格,鐘情于設計師品牌,在更低的年齡開始購買奢侈品,且購買頻次較高等等。
對于仍然盤踞著巨大市場份額的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國際巨頭來說,全球營收的增速徘徊在個位數低位,中國市場的紅利也不再輕松攫取,電商環境的成熟帶來了更加劇烈的競爭態勢,外資品牌也頻頻打起原是本土企業慣用的價格戰。
“外資品牌在中國的增速逐步放慢,國內可以支撐他們線下擴張的大中型城市數量是有限的。”瑞銀香港策略及零售業分析師梁裕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品牌商們需要考慮不同路徑和模型的增長動力,如何推動線上業務的增長仍然非常重要。”
電商發力與品牌創新
中國服裝電商的起步較晚,但成長迅猛。根據羅蘭貝格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服裝業的線上滲透率已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潛力大有可期。這些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一步助推了品牌商們向數字化營銷和電商多渠道布局和轉型。在踩了很多坑,諸如線上線下貨物、價格不對版不相同,供應鏈優化,成本控制等問題之后,本土企業對于線上渠道的摸索終于邁向了更加成熟的階段。
縱觀各家2017年財報,收益正向的品牌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電商發力,線上增速持續;二是品牌建設創新多元,自我風格成熟,數字營銷到位。
線上渠道的銷售額增速普遍快于線下門店,但是占比依然處于低位,空間很大。
2017年,海瀾之家取得了182億元的總收入,同比增長7.06%;凈利潤33.29億元,同比增長6.60%;其中電商(線上)業務10.54億元。
受益于旗下FILA業務拉動,安踏成為國內首個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的服飾集團。2017年安踏銷售額增加25.1%至166.9億元,凈利潤增加29.4%至30.9億元。財報中特別提及“電商業績優秀,在‘雙11’創造了銷售新高,再度體現出我們2017年在電商領域迅猛發展的勢頭。”
森馬營收120.28億元,同比增長12.76%,得益于“線上電子商務業務及兒童業務的持續發展”。
截至2017年底,佐丹奴國際旗下擁有2414間門店,毛利增長5.0%,銷售額增長5.2%。電子商務主要來自大中華地區的第三方平臺及自有網站,產生的收入為3.10億港元,增長率為31.4%。其中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占集團的93.2%。
近兩年在收購市場頗為活躍,斥資3.2億元完成對KarlLagerfeld中國區運營實體控股權的收購。2017年營收30.82億元,增速16.76%,“公司主品牌線下整體銷售情況呈現回暖態勢。線上渠道和針紡系列產品繼續保持增長,帶動了報告期營業總收入和營業利潤的增長。”
在品牌建設方面,本土企業在產品打磨和品牌創新轉型方面下的功夫似乎有了起色。
2017年,李寧作為首個國內運動品牌登陸紐約時裝周,設計感和潮牌感受到消費者追捧,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一波熱烈的國產服裝“爭氣、長臉”的討論。
另一個嘗到了風格成熟甜頭的品牌是江南布衣,近6個月來股價累積上漲67%,成為港股資本市場上的黑馬,其2017年營收16.54億元,凈利潤3.12億元,增速分別達到了26.2%和36.8%。
據其財報稱,“收入的增加主要由于集團零售網絡的擴展及零售店鋪可比同店的上升。”以微信為主的社交媒體互動營銷服務平臺帶來的會員消費增加,2018上半財年,會員所貢獻的零售額占比達67.4%,線上渠道銷售占總收入比重提升至8.5%,增長45.1%,高于線下自營的23.6%。
價格戰不可避免?
進入中國十年后,H&M終于要在中國上線天貓。對于H&M和其競爭對手Zara、優衣庫們來說,中國市場已經告別了極速狂飆的高溢利時代,競爭越發激烈。
“對于快時尚巨頭來說,中國市場的營收和利潤率仍舊很高。”馬恒析認為,“電子商務的運用更為嫻熟,但來自對手和本土企業的競爭加劇,快時尚巨頭也不可避免地開始加入了低價策略。”
H&M集團2017財年財報顯示銷售總額為2317.71億瑞典克朗,按當地貨幣計算增長3%。中國市場在2017財年貢獻了110.3億瑞典克朗的銷售總額,按當地貨幣計算增長3%,位列H&M全球前五大市場之一。截至2017年財年年底,H&M在中國內地139個城市共擁有438家門店。與此同時,H&M和H&MHome將于2018年3月在天貓正式上線。
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在服裝行業滲透得越來越深,H&M方面也表示其數字化轉型是未來增長的機遇所在。
H&M集團首席執行官Karl-JohanPersson表示,“天貓是我們現有實體門店和網上商店的重要補充。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巨大增長潛力,而天貓則將成為這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Zara母公司InditexSA印地紡集團在2017財年收入253.36億歐元,較2016年233.11億歐元增長8.7%;2017財年四季度,毛利率錄得53.5%的新低,面臨競爭和打折壓力巨大;來自本土收入占比16.3%,西班牙外的歐洲市場占比44.9%,美洲區占比15.6%,亞洲及其他市場占比23.2%;在線銷售占比10%,增速達41%。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FastRetailingCo.,Ltd.在2017財年(2016年9月-2017年8月底)營收及利潤皆創歷史新高,主要歸功于海外事業分部增長,大中華區、韓國、東南亞及大洋洲地區業績表現強勁;綜合收益總額18619億日元,同比增長4.2%;綜合經營利潤1764億日元,同比增長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