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過去5年工作時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著力實現合作共贏,開放型經濟水平顯著提升。其中就提到中國設立了13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實際上,設立跨境電商綜試區只是一個小切口,近年來,中國在推動跨境電商發展方面推出了多項利好政策,為跨境電商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3月7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度中國跨境電商政策研究報告》。報告對2013年~2017年中國跨境電商政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對進出口跨境電商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并針對跨境電商的未來發展提出了12條政策建議。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高級分析師張周平在解讀報告時表示,從2012年開始至今,跨境電商政策紅利逐漸從單一城市不斷向全國蔓延。13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設立足以表明該模式已經得到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市場的驗證,更加有利于跨境出口電商的快速發展,政策將給跨境電商行業帶來更多機遇。
在對進出口跨境電商政策進行解讀時,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商務部、海關總署等14個部門于2017年11月聯合發布的《關于復制推廣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探索形成的成熟經驗做法的函》,將極大幫助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經過幾年的行業沉浮,中國跨境電商行業鏈條日臻完善,行業格局日漸穩固。
談及國務院于2017年9月20日將跨境電商監管過渡期政策延長一年,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助理分析師余思敏表示,過渡期政策延期一年,對跨境進口電商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有利于其作進一步調整。在國慶節、中秋節、“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黑五”海淘大促前夕釋放政策利好,進一步刺激了全球購、全球賣、全球買、全球運的勢頭。
據商務部相關政策,自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將跨境電商過渡期政策適用的范圍擴大至合肥、成都、大連、青島、蘇州5個城市。曹磊表示,政策的“松綁”代表了對跨境電商的支持和認可,對行業發展是利好。但是,跨境進口電商平臺并不能因此放松,應在過渡期內積極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練好內功是長遠發展之道。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2017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3.6萬億元,同比增長30.7%。張周平指出,跨境電商已成為國內傳統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利器”,依托“世界工廠”的優勢,中國跨境電商供應鏈強、運營力好。從供應鏈來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擁有的優質供應鏈多而全,構成了跨境電商出口的核心競爭力;從電商運營能力來看,中國跨境電商公司在運營推廣方面具有諸多經驗,可以直面海外本土電商競爭,多項政策的推出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等也為跨境電商發展創造了機遇。
與此同時,報告還對跨境電商未來發展提出了12條政策建議,分別是建立和完善跨境電商政策規范體系,將跨境電商平臺納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支付、物流、結匯等服務支撐體系,加大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扶持跨境電商保險產品服務,優化跨境電商市場環境和統計監測,加強跨境電商消費者權益保護,將跨境電商海外倉政策支持方式升級,完善海關跨境電商監管中國理念和方案,加快助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商合作,建立完善合理的跨境電商信用記錄體系,創新跨境電商監督舉措、加大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