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數字中國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億歐作為支持媒體受邀參加。馬化騰在會上做了主題為“數字中國的機遇與探索”的演講。
以下為馬化騰演講要點整理:
1、關于國內上市“同股不同權”的問題,如果企業在沒上市前,能接觸到很多優質、誠實的投資者,“同股不同權”也沒太大問題。
2、微信二維碼算得上新四大發明之一,騰訊早在2012年就認為二維碼是未來的連接線上線下的橋梁,有意設計掃二維碼的這種模式,包括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業態都是基于二維碼。
3、關于消費升級,大眾對信息透明、可溯源有要求,對質量要求提升。以食用雞為例,現在的雞都是45天養成,消費者就問能不能買90天養成,這個需求很樸素,如果有信息手段,那么這只雞是不是散養、這個雞走了多少步,這種要求都可以滿足,那賣貴點也很合理。
4、關于智慧零售,很多人問我們為什么花很多錢去買大量線下零售股份,也很多分析師分析,但我覺得外界還沒有一個寫的到位。我們公開地講,我們看到很多需求變化:零售店、超市,開始用微信小程序、公眾號,很多中間服務商給線下門店提供服務,畢竟不是每個店都能自己開發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微信用戶與線下能有越來越多的連接,我們能夠提供這種連接的服務。
這么做的好處有幾個:
第一,對線上支付有好處,未來還能帶動很多金融服務;
第二,對云計算有好處,云計算未來要支持實體行業,可以獲得很多數據,再用AI處理大數據,能夠獲得更多商機;
第三,對廣告有好處,以前的商家用地推、投放傳統廣告,效果不算好,浪費了很多錢,而用數字化的方式,可以在我們的社交體系里投放廣告,廣告可以獲得更多收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中這個機會。
騰訊的心態是開放的,我們只做連接器,只做底層技術,很多集成商只要加一點小配件,就能做出很漂亮的方案。
5、前不久參加兩會,聽到一句話: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的發展靠創新,而創新要靠人才。我覺得很有道理,這讓我聯想到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
過去提過很多建議,今天我希望提出一些具體的。比如粵港澳一證通,目前我們的互聯網服務不能夠認證港澳身份證,港澳還不能普及我們的移動支付,既然是大灣區,總不能身份互相不融通。第二點是出入境能不能更簡化,這樣人才流動能更頻繁。另外要培養年輕人交流,粵港澳之間最大的距離可能還是文化。我們從去年開始搞夏令營,帶著很多港澳年輕人參觀創新企業,今年我們還會辦,希望深圳的更多企業能一起加入。
以下是演講原文(有刪減):
我們今天大會的主題是數字中國,也佩服我們吳鷹主席在十年前就想到發展的趨勢,這么早就把我們聯合會取名數字中國。
昨天有一個閉門會議,大家都談了科技、創新。我在很多場合也說在這一兩年全球十大市值的企業從原來傳統資源型比如能源、金融、運營商等紛紛變成了清一色的科技企業。所有行業不管原來是什么,也需要用科技升級、用信息技術提升、轉型升級等等。
“夫妻”之間作息時間一致,會幸福一點
剛才小加談的岳父(監管層)、岳母(上至群眾下至媒體的方方面面)、姑娘(投資者)、小伙子(企業),勾起了我十年前的回憶。
十年前我們也面臨這樣的選擇,那個時候所有互聯網企業全部去納斯達克,偶爾有去紐交所。大家都覺得那邊非常活躍,投資者很多,因為我們也是VIE架構,在國內也沒有辦法,唯一選擇就是香港和納斯達克。那個時候所有跟我們推薦的投行都是做兩手準備。但最后他說你們體量那么小,兩地上市很難看,一邊流量很小,選擇一邊吧。最終我們選擇了香港。
很多人說香港市場那個時候氛圍不好,都是市盈率很低的傳統行業公司,十幾倍、幾倍的,科技企業要追求高市盈率很難,但我們是抱著一個長遠的考慮。我們還是想用戶就在本土市場,他們也明白我們做的事,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投資者跟我們在同一個時區,不要晚上才看盤。夫妻之間作息時間一致,這樣會幸福一點。雖然當時上市市值很小,估值6億美金,融2億美金,上市之后8億美金。最終香港沒有讓我們失望。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基金、PE,在企業沒有上市之前大家都是女朋友。我們當時的女朋友覺得不錯,可以看長期,可以支持你的,也就是你的股東架構,不是同股不同權也問題不大。我們的南非大股東17年如一日,到前幾天才賣一點點,還立刻承諾三年不會再賣。這樣的股東很難找。如果你的企業股東不是太忠實的話,簽婚前協議等等,這些也無可厚非。
數字化轉型,移動支付是基礎
1984年來深圳的時候,我們家旁邊國貿大廈正在興建,那個時候三天一層樓,成為全國的口號,那個時候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普普通通“三天一層樓”的概念。
今天深圳的速度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就是創新的速度。深圳創新速度還會保持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例子,這幾年移動支付非常普及,在西北一個農村可以看到農民在自己農作物邊上,在賣的時候就貼一個二維碼,上面寫著“支持微信支付”,而且滿50元送貨到車站,包送貨。
我在想為什么最近幾年各行各業談數字化轉型,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從2010年前后開始,傳統的PC互聯網迅速轉向移動互聯網,這也得益于智能終端,07、08年開始普及,到2011年大爆發,所有安卓智能手機迅速普及,大量生產。再加上運營商3G、4G的普及,就讓整個社會經濟線上線下迅速融合起來了。
2012年我們就開始說二維碼是一個看似很簡單技術,但是是未來連接線上線下一個最重要的橋梁。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在微信里設計加好友的時候,有意設計成掃二維碼,讓大家知道掃二維碼就要掏出微信。不用藍牙感應、NFC,就是掃碼,這是最簡單的,反而最容易被消費者認可。所以線下移動支付也成為新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等也都是有移動支付才有可能產生。
中國的數字化進程因為有了這些變化,可以說比發達國家進步的快。中國政府推動也很快,2015年推出互聯網+,到2017年的數字經濟,今年又提出數字中國。關于數字中國,我想從“一縱”、“一橫”、“一新”這三個角度來解釋我的理解。
一縱:新經濟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
我們不做零售,只做連接器
2015年開始我們一直在講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它意思就是說讓每個行業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去改造各行各業,看有什么可以結合創新的亮點。過去大家認為新經濟跟傳統行業沖突的,是一個互斥的關系。后來大家逐步逐步認識到它們之間是互補的,可以深度融合的。
很多人說你們最近幾個月花這么多錢買線下零售企業的股份,展開合作,看不懂。包括最近我們發財報很多分析師也問這個問題,但外界對這個事分析我覺得還是不太到位。
我們公開講,我們確實看到很多需求在變化,比如說現在很多零售店,包括超市等,他們開使用新技術,用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案,比如微信小程序、公眾號直接掃碼就可以掃出線上店面,直接完成訂單,非常方便。甚至很多中間的服務商利用這種工具來給線下的商鋪提供服務,并不是每個小企業都要開發復雜的應用。
我們主要目的是什么呢?為什么我們方案更加開放兼容呢?其實對騰訊來說,我們看重的點是什么呢?我們希望微信用戶能夠和線下越來越多的服務連接,只要能連起來,用得好,這就是我最大的目的。
這里面有什么好處呢?
第一,對支付有好處,支付后面還帶著金融服務;
第二,對云的發展,云計算未來支撐實體行業大數據在云端用AI來處理大數據,我認為是所有企業必須做的。如果說我們連得好,我們云就更加有優勢;
第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廣告,這么多線下、品牌商,他們過去利用傳統地推也好、發傳單也好、傳統投放廣告也好,效率并不高,大部分錢都浪費掉了。未來如果用數字化方式,在我們社交體系里面,采用效果廣告的方案會更好。這決定了我們互聯網未來是否能夠成為以廣告收入為主的平臺,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心態是開放的,我們對很多人說我們不做零售、我們甚至不做商業,我們只做連接器、做底層的東西,用云、AI等這些基礎設施來幫助你。甚至,我們可以把系統集成也讓給合作伙伴,只要再加上我們零配件就可以做的很漂亮方案。現在有一大群開發者生態慢慢成長起來,包括小程序。
小程序是我們一個門檻非常高的創新。我過去是程序員出身,寫了很多年程序,學的編程語言都是美國的,不管是C也好,JAVA也好等等這些。小程序成為現在中國編程者一個非常熱門的編程環境和正在熱情學習的語言環境。你去書店或者網上書店一搜小程序,大量的開發、應用的書籍就已經出來了。可能外界不覺得怎么樣,我作為程序員出身會感到很激動、很自豪,我特別看重這一塊,因為這也是中國IT行業一個成果。
縱向深化融合還有很多例子,剛才零售只是其中一個。
還有工業化,很多企業把制造和互聯網進行整合。現在汽車行業希望是把從汽車制造商變成以后出行服務商,不甘于只生產車,以后需求量不大或者共享經濟非常發達,以前汽車大家使用時間可能只有不到10%時間,因為你自己用。如果共享化使用時長10倍、20倍增長,新車購買需求就沒有那么大了。干脆做出來直接提供服務。這樣就需要有互聯網連接,需要知道怎么運營出行服務。
農業也有很多需求,消費升級,中產越來越多,大家都希望農產品更加可靠,除了可追溯源,對質量要求也提升了。比如現在雞都是速成的,45天養成,這個肉質能好到哪去?你說我多花一倍錢,買一個90天養的雞能不能做到,這個需求很好。京東賣跑步雞,還有透明指標。它真的跑了多少步,賣貴一點很合理。
消費升級之后,很多人有個性化差異化,農業工業跟消費者連接起來,這些差異化需求的滿足就會變得可行了。
一橫:數字化從經濟擴展到民生、政務等領域
下面講講“一橫”,就是數字化從經濟擴展到民生、政務等領域,橫向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成為整個數字中國。
民生方面比如交通、醫療、教育等,雖然它們是產業,但也會涉及很多民生問題,也是政府最關心的問題。這里面有大量互聯網+和數字化的機會。
我舉個政務的例子,跟廣東有關。今年馬省長給我們一個任務,讓我們做“數字廣東”,可以說是我們廣東省一號工程,給我壓力很大,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兩會期間,我正好坐在馬省長后面,前面一排都是各個省的省長,我積極去談方案,馬省長也幫助推廣。很多省都表達了意向,他們也希望我們過去發展。
另外,還有個例子是,我們幫助云南省做了“一部手機游云南”,簡稱一機游,非常好。一部手機可以把整個旅游所有的信息、數據匯集起來,所有大家在旅游中抱怨的不透明、宰客等問題,比如有些酒店、餐飲,覺得你去玩一次,反正你再也不來,就宰你,現在針對這些亂象,我們完全可以用信息化的手段管起來,讓游客在手機上評分,也可以“一鍵投訴”,政府配套建立一整套投訴處理機制,可以迅速跟蹤進度、跟蹤到位。
我們3月1日在北京開了發布會后,很多省市,特別是旅游大省,關注旅游的直轄市也很感興趣。因為旅游產業也屬于消費升級后,正在爆發巨大需求的產業。這里面痛點非常多,包括以前很多人提到三亞旅游,大家出游可以感觸到很多痛點。這些都可以用信息化解決,而且可以做很多事情。
一新:創新靠人才,要保證人才的流動
最后我想談談“一新”。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靠的是創新,創新靠的是人才。這個邏輯很對,非常有道理。
聯想到深圳,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今年我希望提一些具體的,包括能不能做一個粵港澳身份證,比如叫“E證通”。我們很多內地的互聯網服務,包括金融服務對港澳的身份證認證不了。
但是,我們要講大灣區,總不能灣區內互相身份都不認吧,包括出入境能不能再簡化流程,能不能用電子證件就可以通行等等。咱們先不談大的,最基本的人才流動能不能解決。這些都是跟人才、創新有關系的。
另外,我們還希望培養年輕人,粵港澳大灣區要多交流,因為最大的隔閡還是文化的隔閡。大家很多年沒有太多往來,要讓孩子們、青少年互相熟悉和認可,未來才能真正融合,我們需要做一些事情。
總之,數字化轉型對未來是一個重大機遇和挑戰,按我的理解,互聯網+是手段,數字經濟是結果,數字中國或者網絡強國是目的,最后想說四個觀點:
第一,中國實體經濟要走向數字化舞臺,成為真正的主角,借助互聯網這種工具箱和新型基礎設施實現轉型升級。
第二,公共服務,就是民生、政務等領域也要通過數字化升級,解決社會痛點,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
第三,希望大灣區能夠抓住數字中國機遇,跨界創新,打造世界級灣區。
最后,希望數字中國建設能夠加速全球數字化進程,為世界提供“中國樣本”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