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于8月18日宣布,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啟動對中國的調查,判斷中國有關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的法律或政策是否對美國企業造成歧視。
從競選期間到現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喊話”與中國打貿易戰聲音不斷,而本次舉動也引發國內各界關注,中美未來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一旦發生貿易戰,影響會有多大?將會主要影響哪些領域?察哈爾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理事王沖表示,中美發生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不大。安邦分析師則認為,對于政府和市場來說,需要對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中美兩國不僅經濟體量巨大,雙邊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相互依存度也很高。如果一旦開打貿易戰,將是兩頭巨象之間的兩敗俱傷之爭,對于美國的經濟也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301條款”讓市場擔憂升級
安邦研究團隊分析說,所謂“301條款”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301條款”僅指美國《1974年貿易法》的第301條;而廣義“301條款”包括“一般301條款”、“特別301條款”、“超級301條款”及其配套措施。1974年的“301條款”旨在解決不合理、不正當的外國進口限制。“特別301條款”賦予美國貿易代表絕對權力,當其認定某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或貿易做法對美國知識產權不利,或者未能給予公平公正市場準入機會時,美國有權單方面采取貿易制裁措施,如征收高額關稅和限制進口等。“超級301條款”的核心內容是“確定主要貿易壁壘和扭曲貿易的重點國家及重點不公平貿易做法,美國貿易代表應在法定期限內對每一個重點國家的所有做法發起301調查”。與“一般301條款”相比,“超級301條款”將貿易報復權由總統轉移到貿易代表辦公室,使貿易談判者和貿易執法者合二為一,并減少了外界干擾的可能性。
安邦分析師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糾紛,因而引發國內外市場的廣泛關注。
特朗普日前表示,他的職責是保護美國工人的權益,“我們將強化公平和互惠的貿易規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當天的聲明中表示:“經過咨詢利益相關方和其他政府機構,我已認定,這些重要的問題值得徹底調查。”有分析認為,從萊特希澤過去的戰績和觀點看,他可能給中國制造更大的麻煩。據介紹,該人曾在里根政府任副貿易代表,被認為是日本簽署《廣場協議》的“幕后黑手”之一。
因此,市場對于美中貿易大戰的擔憂在迅速升級。
對此,安邦分析師認為,需要把握形勢變化,冷靜觀察事態的發展。在基本態勢上,美國向中國展示了在貿易問題上“找茬”的明確意向和決心,美國政府啟動了一個流程,美國將可以利用“301”條款對中國進行不合理或不公平貿易做法發起調查,并在調查結束后建議美國總統實施加征關稅等單邊制裁。
貿易戰升級可能性不大
但這并不意味著美中貿易戰立刻爆發,安邦分析師認為,根據流程和經驗,貿易代表決定對中國展開貿易調查,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才會有結果。“從調查結果出來,到美國政府依據結果決定對中國實行報復性關稅等反制措施,還需要一段時間,需要等待美國總統決定是否采納建議。”
在上述各個過程中都存在變數,這都為中美交換籌碼進行貿易談判提供了時間和機會。“在我們看來,美國和中國分別為全球經濟規模第一和第二的大國,兩國貿易關系極為密切,且規模極大,這樣兩個巨頭發生摩擦,哪怕是較小但認真的摩擦,也會對全球市場產生不小的沖擊。因此,相信兩國政府會慎重處理貿易戰問題。”安邦分析師說。
王沖認為,中美發生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不大:第一,中美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度很高,全面的貿易戰對雙方而言,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僅不利于兩國經濟,也不利于世界經濟;第二,特朗普政府美國第一的思路,核心是美國經濟的發展,為了發展,他會采取各種方式壓榨競爭對手,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個過程中會掄起大棒,以貿易戰、匯率操縱等手段,逼迫對手就范,獲取自身的利益,但貿易戰是進行威脅的借口,而不是目的;第三,特朗普曾經想把“朝鮮問題和貿易掛鉤”,通過貿易戰的威脅,讓中國在朝鮮問題上配合美國,但實質上政治和經濟還是要分開。
中美相互需求大,貿易戰代價大
但對于政府和市場來說,需要對最壞的可能性做準備。
王沖認為,如果發生貿易戰,影響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中國會被列為匯率操縱國,金融界受影響;其次,美國可能會在高科技方面出手,限制對華芯片出口;最后,出口外貿類企業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美國業務比重高的會面臨生存危機。但中國也有相應的反制措施。拋售美債,限制好萊塢大片的進口,限制美國農產品的進口,限制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在華經營。“美對華的殺招也有限,比如說芯片出口,對自身損失也很大。”王沖說。
從貨物貿易的結構看,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為主。根據美國商務部提供的貿易數據顯示,2016年機電產品進口額2264.2億美元,占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8.9%。其中,電機和電氣產品進口1290.1億美元,機械設備進口974.1億美元。此外,中國還是美國的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和塑料橡膠的首位來源國。其中,美國2016年自中國進口運輸設備148.35億美元;賤金屬及制品232.55億美元;光學、鐘表、醫療設備等126.9億美元。
安邦分析師認為,如果中美兩國發生“全面的貿易戰”,上述領域和行業將會成為重點受沖擊的行業。不過誰都明白,正是因為有如此大的相互需求,兩國開打貿易戰的代價也將十分高昂。
按中國商務部的說法,在全球價值鏈中,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總體上雙方互利共贏。截至2017年6月,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美國出口的26%的波音飛機、56%的大豆、16%的汽車、15%的集成電路目的地是中國。如果特朗普不顧一切發動貿易戰,據有關機構估算,假設美國對進口品征收20%的額外關稅,則美國明年的經濟增速將比預期的2.4%降低1.4%,且導致更高進口價格,誘發通脹和利率上行,影響內需和本國投資,并因美元升值而降低全球對美國產品的需求。業內人士警告,假設其他國家同樣對美國出口品征收額外20%的進口稅加以報復,美國GDP將下降3%,陷入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