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成立后,接著必須擴大規模;也就是說從小型的創新企業要跨越到中型企業規模。法國公共投資銀行(Bpifrance)創新執行董事Paul-Fran?ois Fournier表示 :“擴大規模是我們商業生態系統的下一步”。在試圖發掘法國<新谷歌>卻苦無成果之后,法國現在希望擁有中型企業規模的數位公司所組成的豐富生態系統,此舉將類似于德國對其產業所實行的策略。
資金的投入為增加財務能力發展必須因素之一。四年之內,Bpifrance于中型企業的投資將從8,000萬歐元增加到1.9億歐元。另外,為了加強新創企業的融資能力,法國政府于上個月宣布成立<新創借貸>(Venture loans),此專為新創公司設立的長期貸款,金額介于兩千萬至一億歐元間,目的在于擴大籌款。
法國已實施了幾項大眾最為熟悉的企業擴大項目,像是Doctolib : 線上預約看診平臺、Vestiaire-collective : 高端二手商品銷售平臺,還有ManoMano: 家用五金及園藝服務平臺。
另外,尤其是用于商業服務的項目的擴大發展,有些具有話題性,就像是Ledger是一家 加密貨幣的實體錢包隨身碟制造商,Klaxoon是用于會議的互動式工具供應商。還有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新創公司,像是Algolis是用于網站及應用程式的搜尋引擎,Aledia是 新一代的LED顯示器製造商,以及Balio是一家機器人推車制造商。
以上的產業分布說明了法國市場的特性,在這僅有六千萬消費者的市場,對于真正的擴大發展仍較為侷限,相對的商業用市場還是較有發展潛力。但是想要有更多的發展,大多新創公司都有雙重挑戰。一是必須邁向國際,二是需要增加產品的多元性。
新創公司要跨過難關,就必需取得大企業的訂單,大企業藉由采購過程便能將新創公司更有效的整合。法國數位國務卿Mounir Mahjoubi指出,若大型企業的數位轉型處于成熟的階段時,其跟新創的關系將更能產生作用。法國萊雅集團(L’Oréal)、雅高集團酒店(Accorhotel)、LVMH集團、法國郵政及電力公司(Engie)皆透過其與新創企業的合作而獲得肯定。法國新創公司Baracode創辦人Thomas Serval就指出,法國大企業的扶持對其公司的在邁向國際舞臺至關重要。
法國政府也將使新創公司取得公共標案更加便利。到今(2018)年年底,創新中小企業的公共采購所得稅豁免門檻可能將從2.5萬歐元提升至10萬歐元。由于其申請程序繁瑣導致新創公司都不愿意申請。此門檻之提升的也有可能帶來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采用前先測試新創公司所提供的服務。有了這些條件,政府便可在采行新創企業的服務之前先做測試,并可避免像現在因Smovengo而引發巴黎租借單車Vélib'無法正常使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