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很多書店關門的消息后,某雜志廣告經理、詩人、兒童文學作家發出感慨:“迫使一家家書店倒閉的,正是讀書人,而不是那些不讀書的人。所謂的讀書人,一方面在感慨這容不下一家小小書店的社會,另一方面卻又在僅有的幾家實體書店里,搜尋喜歡的書,然后掏出手機拍下封面,回到家里在網上下單。”
與此類似的是8月15日打得火熱的京東、蘇寧、國美電商大戰。劉強東甚至宣稱“京東商城所有大家電將在未來三年內保持零毛利”。暫不管消費者能從中得到多少實惠,這樣的言論得讓多少廠商和同行恨得咬牙切齒?倘若京東商城的這一政策真正實施,那些在京東購物的人們恐怕也要被安上“迫使一家家電器連鎖店倒閉”的罪名了。
讀書人迫使書店倒閉的觀點乍看似乎有些道理,很多服裝零售人也有同樣的抱怨:很多顧客偷偷拍下吊牌信息去網上購買,難怪生意越來越慘淡。于是,電子商務導致實體零售遭遇困境的觀點頗為盛行。
細細一想卻發現這一觀點有些因果錯亂。是誰讓讀書的人選擇網上下單而非實體書店?消費者趨利,同樣的商品花更少的錢去購買是再正常不過的心態。這就像當年電影人怪觀眾都看盜版碟不進影院卻不去想人均消費有沒有達到進影院的水平一樣,是毫無道理的事情。
再一想,又發現這樣的觀點甚至有些迂腐。因為沖垮傳統商業的是新商業模式,而不是消費者。如果線下閑逛、線上購買已成普遍現象,零售商們就不能怪消費者了。
與書店、電器行業類似,服裝行業同樣陷入了銷售不振、高庫存、低價促銷頻繁而產量仍在增加的怪圈中。本土服裝品牌的創始人因為抓住了歷史機遇,也憑著拼搏吃苦的精神和規模化效應而取得了成功。不過,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的問題日漸顯現,如何調整生產、開拓市場,是企業要解決的難題。
目前市場上的很多強勢品牌靠著粗獷的品牌炒作方式發展起來,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在當前的瓶頸期,服裝企業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發現需求、以精細化運營代替從前的野蠻生長,推動企業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進行產品創新和開拓市場,而不是抱怨這個時代變化快、消費者愛貪小便宜。
在感嘆世事滄桑的同時,商家更應接受新事物。商業時代,唯有順應市場或者引領市場,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否則只能坐等淘汰。不為行業變革尋找突破方向,反倒怨顧客的企業注定會被淘汰。排斥變革,反對進步,漠視轉型,恐懼未來的企業恐怕也會前途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