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市場商機處處,不少香港品牌已北上拓展,力爭在內銷市場開辟新天地。但內地市場充滿挑戰,必須在策略、銷售渠道、知識產權、營運管理上步步為營,小心部署。
日前,多位業內專家及品牌代表出席品牌智勝研討會,從多角度分析品牌內銷策略及分享實戰經驗,協助港商進軍內銷市場。
工業貿易署助理署長蘇碧珊表示,近年內地積極推動內需及產業升級轉型,吸引不少港商北上投資,但由于內地營運、消費取向不同,加上知識產權發展未完善,令香港中小企望而卻步。
她坦言,內地市場并不容易打開,但打開后卻是一片新天地。她繼稱,為協助香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香港特區政府于今年6月推出一項10億元專項基金(BUD),包括向個別企業提供資助的企業支援計劃,以及向非分配利潤組織提供資助的機構支援計劃,希望業界多加善用。
某律師行管理合伙人湯達熙坦言,在內地注冊商標,本質是防御性多于反擊性,但不予理會,任人抄襲,便一定不能起步。
他指出,內地采用“在先申請”原則,即先到先得,故建議港商申請前進行可注性調查,了解有否被人先作申請,避免損失前期投入的精力、人力、財力。
另要留意,內地有自己一套商品注冊分類,除大類外又有細分類,業界必須逐一仔細考慮,以免遺漏,最終不獲保障。產品進入內地市場,必須決定是推向單一地區、一個區域、數個區域,還是全國市場。
有企業代表表示,現時分銷渠道眾多,他們頗在意利潤及周轉率,追求銷量、地位,最好能覆蓋區域和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渠道有多種經營方式,業界可按自己需要,物色合作伙伴建立。
筆者認為,對于如何快速物色當地合作伙伴,與會專家建議,最直接的方法,是找當地政府、行業協會,也可透過論壇、展會,或通過產品零售點進貨渠道,順藤摸瓜。
其他如網路、微訊、同行介紹、商品集散地、批發市場等,都是可行方法。但在內地從事分銷業務,企業除要了解相關法律環境,也要注意稅收、財務、合作方誠信、溝通成本等。
在筆者看來,香港制造及品牌效應定有發展前景,在背靠內地之余,也能推向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