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壓力是中國服裝企業最大的壓力之一,其中用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勞動者的待遇應該提高,而這樣的提高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服裝企業發展的瓶頸不在于成本的提高,而在于成本提高后企業應該怎樣做。”
陳大鵬說與中國相比,歐美的勞工成本要高近十倍,但歐美勞工所創造出的價值卻是中國產品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中國的低成本時代應該結束了,企業要做的是在成本提高后調整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以往可能靠量取勝,但大批量的生產帶來的利潤其實并不多,必須轉變營銷理念,按照市場變化創造個性化品牌,提升創造力和創新力,尤其保證持續的創新力。”
從去年開始,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很多國外品牌的生產訂單都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但在陳大鵬眼里,這些只是低附加值的訂單,并不表示中國服裝生產就沒有了優勢。“中國服裝占全球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并不僅僅以低成本為主,也有高附加值的產品。中國服裝的制造優勢依然存在,而服裝產業的未來方向,一定要提升創造水平。”
提高創造力,提升附加值,企業要提升內生動力,而這些都需要時間,顯然,以前以百分之幾十高速發展的中國服裝舊時代已經終結。
從陳大鵬的介紹中可以了解到,今年服裝出口的形式并不好,從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5月,出口數量一直是負增長。因為低價優勢不再,所以很多出口企業也放棄了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看到中國內銷市場的蓬勃發展,希望轉內銷的出口企業并不在少數。
但經歷之后很多企業會發現,出口轉內銷并不那么容易。陳大鵬說:“中國服裝出口一半以上還是靠量支撐,而這樣的企業一旦轉作內銷,研發、設計、采購商、供應商等一系列因素都要重新考量,難度也很大。”
坦白地說,中國服裝企業在研發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同時也預示著巨大的潛力。而比起出口企業轉內銷需要花費大筆的費用讓企業變得更加窘迫,外銷企業與內銷品牌合作不失為一條更好的路子。“外貿型企業具備很好的加工能力和一定的設計能力,他們如果能與國內的品牌企業合作,是非常好的思路。”作為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看過很多出口型企業轉型的成功與失敗,所以他并不贊成出口企業轉型做終端品牌。“外銷企業轉型做品牌,丟幾千萬元卻看不到成效的企業也不少。如果說出口是走平坦大路,那么轉內銷更像爬山,這要求體質好、裝備好,還要有科學的方法。”
顯然外貿企業轉型做品牌是一條思路,但并不只有這一條思路。中國服裝制造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企業應該按照制造品牌的思路考慮下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