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服裝風潮以充滿激情的方式不斷更新。從臃腫的棉襖到輕巧的吊帶,從樸素的中山裝到前衛的超短裙,改革開放30年,太原的服裝潮流幾度變換面目。
服裝是時代變換最直觀的元素。某種程度上,裙擺變短的幅度,正意味著變革的幅度。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進入尾聲,回望前30年的服裝潮流,其豐富性遠遠超過了我們想象。太原人在30年的時間里,深切感受和體驗著潮流的沖擊。在時間坐標上眺望未來風尚,或許唯一不變的,只是馬不停蹄地改變。
上世紀70年代
關鍵詞:樸素補丁心靈美
流行語:不愛紅妝愛武裝
上世紀70年代的太原,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日子的節奏舒緩,穿著上,很少有人去買成衣。家家戶戶都自己做衣服,拿上布票扯上布,滌綸、燈芯絨是當時大眾選擇最多的衣料。的確良已經是很高級而少見的衣料,比普通的棉布要貴幾倍。
70年代初期和中期,最流行穿草綠色軍裝。說起軍裝的風光無限,70年代上初中的于寧說:“那時候有件軍裝可是牛大了!”由于軍裝的難得,中學生之間除了流行穿軍裝,還流行搶軍帽,搶軍用挎包。
1974年冬天,太原市突然流行起穿棗紅色中式上衣。當時在河西插隊的下鄉知青衛晨,知青點上二十幾個女知青,一水兒做了棗紅棉襖。回到城里一看,滿大街也全是這種棗紅色中式上衣。
沒有誰覺得和大家穿得一樣有什么不好,也許正是在這種集體的認同里,大家找到了一種安全感。服裝的小小不同都體現在小細節上,比如中式衣服上的盤花扣子或是有機玻璃扣子。在不動聲色的小修飾里,人們謹慎地表達著個性訴求。
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思潮涌動的年代。剛剛走過“文革”,大眾彰顯自我的意識空前強烈。表達的欲望使服裝更像承載思想的符號。與之前的幾十年相比,80年代的服裝更新換代的節奏異常迅猛。
潮流像是一個窗口,折射著人們對于改變的巨大渴望和激情。80年代的太原街頭,色彩紛繁。時髦男孩們或是一手拎著錄音機在馬路子飆自行車,張薔的歌聲滿街飛散。或是攢錢買上一把吉他,深情款款而相當含蓄地向心愛的女孩示愛。好像一夜之間,簡樸就從人們生活中淡出。許多文靜而又向往新潮的女孩子則是拿上《每周一歌》的歌本,將雪白的襯衣的領子翻到小領西裝外邊,踩著訂了掌的高跟鞋,目不旁顧地走在路上。
那時太原流行“港氣”這個詞,以形容人的時尚程度。張麗敏就經常被人稱做是“港氣”。雖然最新潮的衣服穿在身上,走在街上從來是昂首挺胸,自我感覺很不錯。但一到單位她就躲著領導——因為領導一見她,馬上皺著眉頭教育她:“小張,年輕人可不能太油了。”
喜歡看電影的張麗敏也愛在電影里找靈感,看到《廬山戀》里張瑜那入時的穿著,就買來料子仿照著讓裁縫做。張麗敏是流行先鋒,各種風潮無役不與。80年代末太原流行穿白邊鞋,張麗敏一買就是幾雙,鞋洗得時候有技巧,洗完后不能在陽光下曬,必須用衛生紙把白邊包起來,在陰涼地兒晾干。
在所有的流行風潮里,大概只有柔姿紗,張麗敏有點不太敢嘗試。當時就是覺得挺暴露的,那么透明。后來心里打著鼓穿上,第一次穿柔姿紗亮相的時候,感覺大家目光都怪怪的。可是不久之后,單位的女孩子都穿上了這樣的襯衫。
“那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回憶起20多年前,穿上斜裁成十六片的連衣裙,在《金梭和銀梭》的音樂里,把自己舞成一朵燦然的大麗菊,麗敏的大眼睛微微一瞇,像個女孩子一樣,非常可愛地笑起來。
30年,服裝風潮以充滿激情的方式不斷更新。從臃腫的棉襖到輕巧的吊帶,從樸素的中山裝到前衛的超短裙,改革開放30年,太原的服裝潮流幾度變換面目。
服裝是時代變換最直觀的元素。某種程度上,裙擺變短的幅度,正意味著變革的幅度。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進入尾聲,回望前30年的服裝潮流,其豐富性遠遠超過了我們想象。太原人在30年的時間里,深切感受和體驗著潮流的沖擊。在時間坐標上眺望未來風尚,或許唯一不變的,只是馬不停蹄地改變。
上世紀90年代
關鍵詞:白領中國風休閑酷品牌
流行語:我就是我
如果說80年代的流行是以集體式的風潮為主流,那么90年代則是一個更強調自我意識的年代。“我就是我”是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在張揚自我的年代,最現代的和最古典的服裝,都有各自的愛好者。從健美褲的風行水上,到世紀末流行的中國風,90年代的流行變化多端。
1998年前后,中國風興起,太原街頭時常可見穿著改良旗袍的女子搖曳而過。氣質上比較現代的王大鈞此前從未嘗試過唐裝,但他感覺唐裝的含蓄很適合自己。一次出鏡的時候,王大鈞穿了一件咖色的唐裝,那種儒雅的書卷氣讓人眼前一亮,由此讓他挖掘出自己的另一面。
90年代初,與所有忙著趕流行的姑娘一樣,潘琳買來幾條健美褲。記得當時為了能更好地顯現腿部線條,還專門在褲腳處縫上一條松緊帶。健美褲很是流行了幾年,但在90年代中期,突然就被視作一種十分土氣的打扮。
90年代中期流行蘿卜褲,剪裁上腰線很高,褲子有點像馬褲一樣上松下緊,感覺十分瀟灑。潘琳做了一條這樣的高腰褲,配著T恤再套馬夾穿,馬上就贏得了“酷”的評價。這條褲子隨后成了院里姑娘的樣板,不時有人借去做褲子。
因為時尚的緣故,平時特靦腆的潘琳還做過一次“野蠻女友”。1995年前后,超短裙流行,潘琳特意買了一條豹紋超短裙,第一次穿著上街時,幾個男孩子站在街邊看,還吹起了口哨。潘琳二話沒說,在地下撿塊板磚拎手上,她一聲不吭冷冷地看那幾個男孩,嚇得男孩們奪路而逃。
90年代流行拍寫真集,但潘琳不喜歡那種做作而千人一面的風格。她就和學攝影的朋友一起,自己拿上幾袋衣服和配飾,在體育場里自由照相。那時的照片她最喜歡的一張是自己穿件花格子大襯衫,把襯衫的下擺在腰上挽個結,眼睛向遠方望出去。每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她總會覺得,內心有一種三毛式流浪天涯的不羈悄然涌動。
新世紀
關鍵詞:韓流波西米亞中性風混搭
流行語:士為悅己者裝死女為悅己者整容
新世紀的服裝氣氛如同一部風格鮮明的史詩式電影。色彩濃艷,情緒強烈。而每一個單元,都可以演繹出足夠的精彩。
時尚仿佛在輪回,過去幾十年流行過的東西,一夜之間經過改良,又都殺了個回馬槍。街頭的品牌店很多,穿行在柳巷里,從超過萬元的奢侈大牌到不過幾十元的平民名牌,都有著忠實的消費群體。最入時的姑娘會直接在網上訂購高端時尚雜志的雜志款衣服。大品牌的A貨、B貨,縮短了消費落差。
韓流大行其道,將長長的頭發燙成柔似卷非卷的波浪,特淑女的時尚款,全是口袋的肥肥褲裝。內衣外穿是潮流,混搭出衣服的層次也是潮流,反正絕不跟別人雷同就對了。小資們喜歡和諧而精致的穩妥搭配,80后、90后則以大膽出位為個人風格。紅色土布被面做件小領襯衣,下面搭條波西米亞式的長裙,讓人看得目瞪口呆之余,不由佩服穿衣人的創意和膽色。
相比較傳統的購買方式,網購已經成為80后、90后主流的購買渠道。幾年來在網上漫游,崔浩東很是總結了一些網購經。在網上購衣只能看照片,如何將色差減至最小,如何看商家的信譽度,以免貨不對板甚至上當受騙,崔浩東都有自己的一套。在穿衣方面的經驗積累得多了,小崔的服飾看上去既有足夠層次的設計感,又非常舒適而貼心。
標志性事件
上世紀70年代:扯衣料做衣服,逛五一大樓、解放大樓
秉承了解放后幾十年的傳統,太原居民在衣著消費方面的最主要支出是買布。為了更加便宜,常常出現幾家人共同買布的“團購”現象。五一大樓、解放大樓是太原不多的大型國營商場,但出于購買力的原因,雖然很多人常去逛,但購買成衣的人很少。
上世紀80年代:海子邊、開化寺紅火一時
改革開放之初,海子邊、開化寺眾多個體戶云集。他們作為最早下海的商人,從沿海城市和北京等地批發回大量時髦服裝,讓此前常年生活于灰調子中的太原人,眼前驟然亮起來。到海子邊買時裝是青年人逛街的首選,在眾多的攤位中邊走邊看,和老板狠狠殺價,是很多人生活中的樂事。
上世紀90年代:服裝城出現規模化集群效應,貴都、華宇等商廈引入眾多知名品牌
“服裝城”在90年代已成為太原市的地標性建筑。位于朝陽街的服裝城90年代初初步形成規模,在它向華北地區最大的服裝集散地發展的道路上,一直保持著旺盛的活力。來自全省各地甚至周邊城市的商販和客戶,使這里終年交通堵塞。消費能力處于中檔的太原人,周六、周日常常在這里購買服裝。而貴都、華宇等偏向高檔的商廈開張,讓向往服裝品位的中高端消費者,有了更多的消費選擇。眾多國內外品牌的大量涌入,令太原的時尚指數迅速提升。
新世紀以來:網購流行
新世紀以來,人們在服裝消費方面的選擇空前增多。除了到本市最繁華的商業街柳巷、鐘樓街等地買衣服外,在互聯網上購物也悄然變成主渠道。在擺脫最初對網購安全度的懷疑后,網絡以其快捷性、多樣性、時尚性,迅速贏得年輕人的酷愛,成為購買時裝不可或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