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習鄂東民間挑補繡的荊楚紡織非遺館,到開展紡織科普的紡織科技館;從小橋、流水的抱樸苑,到T臺、鎂光的服裝表演廳……被譽為“美麗夢工廠”的武漢紡織大學,校園充盈著東方神韻,洋溢著潮流時尚。近年來,學校培養了新絲路模特大賽全國總冠軍、2018國際旅游小姐中國總決賽冠軍等20多名世界、中國模特冠軍;4位紡大教師屢登國際五大時裝周,展示濃郁東方美學。
崇真尚美六十載,經天緯地百年夢。60年來,武漢紡織大學洞悉社會發展需要,找準高校定位,堅持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務謀發展,構建起學以致用、開拓創新的育人體系,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育人之路。20多萬紡大人經天緯地,編織錦繡人生。
精研重教,夯實專業基礎
2009年,徐衛林教授發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使中國紡紗技術站在了世界前沿;2015年,龔小舟博士9年鉆研“三維紡織機”,織出比鋼板硬比棉布輕的“鐵布衫”;2016年,劉勇副教授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摘得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
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韋一良說,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點,找準特點并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融合,特點就能成為特色。
特色是地方高校安身立命之本。武漢紡織大學以紡織為名,全國唯一。依托紡織而不依賴紡織,紡大堅持一元領先、多元并進、突出特色、協同發展,形成了以紡織學科為龍頭,理工科為主體,人文藝術、經濟管理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學科體系,構建起“立足紡織、協同創新、服務社會”的產學研用互利共贏科研創新體系,探索形成了以學科專業、課程結構、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師資隊伍等為核心的“23451”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十二五”期間,紡大學生在數學建模、藝術設計等全國性各類學科競賽中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1000余項。
今年4月,服裝學院2016級留學生邁赫蘭(音譯),憑借融合中國蒙古族服飾與孟加拉國民族傳統服飾風格的作品,榮獲2018國際時裝院校聯盟國際學生設計大賽卓越獎。“霓裳羽衣驚海內,豐姿綽約照萬方。”服裝學院連續17年居全國服裝院校“新人獎”“育人獎”綜合積分排名第一位。從2009年至今,學院誕生了9位全國模特及選美賽事冠軍、360多名設計大賽獲獎準設計師。學院師生頻頻亮相國際時尚舞臺,展現東方大美。
為化育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紡大人,武漢紡織大學歷來重視合作辦學和中外交流,逐步建立了“紡織學科高端引領,全方位開放辦學”的國際交流合作新格局。本著“引進一個海外專家,就是打開一扇窗戶”的理念,近年來,武漢紡織大學加大從俄羅斯、烏克蘭等傳統紡織強國“要人才”。目前,紡大已經引進了10多位俄羅斯專家,其中有6位俄羅斯科學院、自然科學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庫茨米切夫·維克多,獲得了2016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章。
學以致用,培塑家國情懷
數十載矢志不渝,紡大教授馮澤民、葉洪光致力保護和傳承漢繡技藝,傳揚“楚風漢韻”,一批“非遺”在紡大已經由活過來發展到火起來;7年間,紡大藍燈志愿團通過成立幫扶聯盟、建立活動基地,以繪畫、陶藝、音樂、舞蹈等藝術治療的形式幫助自閉癥兒童,惠及患兒2000余人,助力康復100余人……
“紡大紡大,經天緯地。”為讓紡大人學成文武藝,報國利民,武漢紡織大學始終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堅持“用愛育人,用嚴管人,用理服人,用心懂人,用情感人”,在開展思政工作中做到“有魂、有力、有形、有聲、有味”。
2016年11月,紡大師生原創的大型音樂話劇《織夢》驚艷上演。《織夢》運用話劇、音樂、舞蹈、多媒體手段等藝術表現形式,以師生大學學習生活為主線,貫穿紡織工業、紡織科技、紡織大學三條發展史文脈,追溯中國紡織文明的肇始傳承,致敬民族工業的篳路藍縷,謳歌“自強不息,經天緯地”的紡大精神。“拉出來是一臺戲、演起來是一堂課、立起來是一段魂。”如今,《織夢》已成為紡大新生“入學教育第一課”。
“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表示,學校幾經更名、歷經合并,始終不曾改變的就是積極為地方服務,學校在服務中求生存、在服務中求發展、在服務中顯特色、在服務中上水平。
成立于2010年的紡大學生社團“綠色環保協會水污染治理創新團隊”,依托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層次科研創新平臺,在學校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將專業知識和公益志愿深度融合,近十年走過9個省份、25個城市、63個湖泊,開展紡織印染行業污染控制及水污染處理社會實踐。成員發表各級各類環保論文40余篇,獲得國家級獎項30余項。2016年,團隊獲評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
服務社會是地方高校發展之基。近五年來,武漢紡織大學與武漢市開展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達到500余項。紡大實施的“一市一項目”,覆蓋了湖北省內10多個地市州,“一省一示范”項目拓展到了四川、福建等10余個省份。同時,學校開展“百名企業家進校園”“百名博士進企業”等活動,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一個教授進駐一個企業,一個學科帶動一個產業,一個團隊拉動一個產業群”的愿景正在成為現實。
“身為武漢市的招才顧問,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武漢和母校的發展為己任,多引智慧、多薦良才,實現城市、母校、企業多方共贏。”紡大校友李建全在2017年11月第八批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武漢紡織大學專場上說。此次專場,紡大校友投資簽約項目515.8億元、國有銀行授信500億元,多名校友被聘為武漢市“招才顧問”“招商大使”。
與此同時,紡大立足自身特色,緊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契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2013年以來,學校先后加入歐洲紡織大學聯盟、英國皇家紡織協會,承辦“世界紡織大會”,創辦伯明翰時尚創意學院,倡建“國際紡織高等教育聯盟”……一批批紡大人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著愈發光彩奪目的“紡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