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在常熟理工學院舉行的“中國常熟智慧紡織智能制造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呼吁:要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通過產學研用上下游集成開發,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進行產業轉化,提升中國紡織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以科技創新打造智慧化紡織新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紡織工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很多困擾產業發展和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蔣士成舉例說,產業創新投入偏低,創新型人才缺乏,綜合創新能力較弱;要素成本持續上漲,國際比較優勢削弱;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等。“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紡織工業發展環境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蔣士成認為,只要積極把握需求增長與消費升級的趨勢,利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紡織工業就能繼續保持中高速發展,加快向中高端產品結構邁進的步伐。
當前國際競爭的核心關注點是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制造國家戰略、英國未來制造、日本機器人新戰略等都表明了這一點。蔣士成指出,中國發展智慧紡織業是大勢所趨。伴隨信息技術融入各個環節,紡織業不再僅僅是制造產品,而是提供服務,伴隨裝備創新而來是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服務創新和價值創新。
蔣士成說,中國工程院在“我國紡織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中明確提出了“2020年追趕國際先進,2025年達到國際先進,以智能制造、科技創新支撐紡織產業走向生態、綠色、低碳、高端,并向新興產業領域深度拓展,進一步提高紡織產業對我國經濟社會、國防安全貢獻度”的戰略目標。
中國眾多實現智能化制造的企業已經占領國內外市場的核心份額,期盼更多的紡織企業能抓住機遇,突破傳統,打造智慧化紡織新模式。蔣士成強調,我們要抓住智能化發展的機遇,做好原料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四位一體”,只有不斷提升硬實力、軟實力,才能夠更好的促進產業發展。
蔣士成建議,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專家、學者要重視創新投入,做好原料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四位一體”;要提升全產業鏈的智能化響應水平,要跨行業發展智能傳感、物聯標識、信息網絡安全等紡織產業智能制造標準和共性技術,以及紡織智能裝備、紡織工業物聯網、紡織大數據平臺和紡織制造云平臺等基礎支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