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和消費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世界最大運動鞋制造商耐克公司宣布將停止向3家中國工廠和1家越南工廠下單,原因主要是配合耐克公司全球供應鏈整合及降低成本支出,盡管耐克強調中國仍將是其最大產品生產基地,但持續簡化供應鏈已經在其計劃之中。對于眾多中國加工貿易廠商來說,他們再次遭遇代工模式的瓶頸。另一方面,中國依然是諸多外企的戰略市場。在服裝、鞋業之外的其他行業,中國的消費潛力越來越被外國企業看好,特別是在環球金融危機之下被后者視為“救命稻草”。
對于追逐低成本、廉價勞動力的品牌企業來說,生產的轉移已經不是新鮮事。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這種趨勢加快了,對于眾多從事加工貿易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越發嚴峻的挑戰。
市場人士指出,在全球消費支出下滑的背景下,全球生產商紛紛關閉在亞洲地區開設的生產工廠,進行解雇員工、減少訂單等動作,這讓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市場制造業基地的亞洲國家遭到沉重打擊。此次耐克大砍下單,主要原因便是因為全球消費需求大幅下滑,迫使耐克不得不削減產量,同時進一步整合產品供應鏈。
盡管越南、印度等國家能否徹底取代中國“制造工廠”的地位還有待時間證明,但眾多中國加工貿易企業在越來越嚴峻的外部環境下,不得不加快調整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模式。
雖然耐克不斷轉移在中國的生產,但龐大的中國消費市場不得不讓耐克“關注”。耐克之前公布的季度業績報告顯示,耐克當季實現銷售收入44億美元,同比減少2%。亞太區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達到8.06億美元。
關于體育用品巨頭轉移生產的消息一直被人關注,但不管是耐克還是阿迪達斯,都在極力地表明立場——“中國市場很重要”、“中國仍占生產的重要地位”。舉足輕重的中國消費市場,已經不僅僅是耐克、阿迪達斯們的生產基地,更大程度上,中國是他們的戰略市場,他們不希望因為任何“外遷”的消息影響品牌。
不可否認的是,耐克、阿迪達斯們在中國確實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為此,他們在“中國的生產能力比例會逐步降低”,但“絕對生產值是增長的”。事實上,在服裝、鞋業之外的其他行業,中國的消費潛力越來越被外國企業看好,特別是在環球金融危機之下被后者視為“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