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路上LOUIS VUITTON、PRADA等奢侈品牌云集,這些品牌哪怕幾個百分點的漲價,就意味著消費者近千元的支出。近日,微博上流傳著一則“LV全線提價3%-5%,奢侈品提前進入漲價期”的消息,稱LV、CHANNEL等奢侈品漲價期將提前到今年4月份。新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奢侈品牌今年初已經歷一輪漲價,不過國內漲幅沒有歐洲地區大,而多家奢侈品牌門店工作人員都表示,暫未收到4月份新的漲價通知。
年初LV全球齊漲,可各國漲幅不同
LV早在今年2月就已經漲價一輪,雖然號稱全球統一調整價格,但漲幅各不相同。價格調整后國內外的價差有所減小,有的差價甚至在千元內。這種國內外標準不同的價格調整策略越來越流行,去年8月,PRADA發言人說,如果歐元持續疲軟,品牌為了減少與中國內地產品的價差,可能會考慮將產品在歐洲的價格提高最多10%,并表示不會提高在中國門店的價格。相比PRADA的態度明確,LVMH集團則含蓄地表示,由于海內外差價創下歷史高位,目前其在華業務受到了影響。
奢侈品行家朱小姐認為,這是LV采取的策略,“現在國人買奢侈品牌很多都是在境外買,或者是代購,而這些品牌更希望中國的消費者實現本地購買?!?nbsp;
假消息多為代購者傳出
根據2012年的數據,“十一”黃金周里中國人出境消費奢侈品累計約達38.5億歐元,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14%,不過從地域上來看,歐洲占到63%的比重。這些數據里,很大一部分是代購人員貢獻的。
代購之所以興旺,是因為綜合關稅、運輸費等因素后,國內奢侈品價格遠高于歐洲。白領阿Ca是名牌包的迷戀者,她擁有六七個名牌包,不過沒有一個是在國內買的,“因為國內的價格高很多!以前都是在香港買,因為經常要去香港出差嘛,要買很方便。后來就在歐洲買,因為歐洲的價格又比香港便宜很多?!贝徶d旺,甚至在珠江新城某老字號茶餐廳,都經常看到代購和買家交易。男男女女會推著標準大號航空行李箱,找到各自的客人,淡定地掏出一個個折疊好的名牌包,按清單發給苦苦守候的客人。他們有的是親自去采買,基本只做熟悉的、指定線路的產品。也有代購中介,他們掌握著導游、空姐、飛機師資源,按照客戶要求找相應航線,兼職采買。
目前,LV等大品牌的全球價格策略,對于國外代購來說是一種打擊。據記者調查,微博上有關“4月份奢侈品全線提價”的消息多為代購者轉發,宣稱自己在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地代購。
揭秘
跟二三線城市說拜拜 全力抓住中國富人的心
LV的價格似乎永遠不會受經濟形勢的影響,每年都會傳出LV、CHANNEL 等奢侈品集體漲價的新聞,官方的說辭是綜合考慮了原材料、匯率等變化,所以要在全球范圍內上調價格。而這稍微一漲,就意味著消費者要多付近千元。
成本是奢侈品漲價的真實原因嗎?這要看你怎么理解成本一詞了。如果只是理解為制作LV包包的原材料,那當然不是,否則也不會有人豪擲重金去買原材料是人造水晶的施華洛世奇了。
在HERMES、LV等奢侈品牌中國區授權經銷商袁俊看來,奢侈品的定價公式為:實際銷售價格=原材料+加工成本+奢侈品牌價值+市場公關成本+渠道費用+關稅與政府稅率,這里頭最重要、最大的成本是品牌價值。
奢侈品行家朱小姐也說,用傳統的定價思維去看奢侈品的價格,那會貽笑大方。奢侈品首要的任務是要保持高價位這一根本的屬性,這是奢侈品的精神價值所在,LV最近宣布停止在中國二三線城市暫停開店,也就是出于自抬身價的原因。雖然奢侈品也定期打折,但不是低價策略而是清理庫存。
教路
chloe箱包被高估,LV竟是“平靚正”
奢侈品到底值多少錢?店員說了不算數,你自個兒也說了不算數,當鋪說的才算數。個人的態度是,不要評價某個品牌,而是評價某個單品、系列。并結合其實用性,這樣比較客觀。
舉例而言,服飾(箱包)上,看的是面料、剪裁、制作工藝。大牌的主線都做得不錯,副線就基本是為了搶市場,比如Armani Exchange的設計和制作全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和Armani 主牌幾乎沒有什么關系。
一件衣服,如果它用的是好面料,剪裁上注意各個細節(例如西裝是不是用手工納駁頭,襯衫用的是不是厚度超過5mm的貝母扣),那么不管它是大品牌、小品牌,或者沒牌,都是“奢侈品”,而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那么它無論是多么貴、多大的名號,也稱不上奢侈品。舉例而言,Zegna在中國就被嚴重高估,其面料和剪裁行內戲稱“宰你丫”。
而箱包,chloe也被高估了,LV又被低估了,有人幾十個箱包用下來,用得最頻繁的還是LV,因為它實用、輕便、耐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