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仍然扶不起的美國市場,此次利潤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日本國內優衣庫事業持續低迷。
在昨天的晨報中,我們報道了《優衣庫利潤暴跌,超Zara和H&M希望更渺茫》的消息,有讀者在后臺留言說:“希望小編能出一個關與優衣庫的詳細新聞,好想知道事情原因。”于是周刊駐日主筆趙慧做了如下分析。
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在4月7日公布的2016財年上半年財報中表現不佳,社長柳井正在發表會上直言,“這一期的業績不合格,只有30分。”
2016財年上半年結束,即便迅銷全球銷售額上升至1兆11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08.7億元),營業利潤卻比上年同期下降33.8%至99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9.8億元),凈利潤更是下降55.1%,僅有47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3億元)。
利潤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日本國內優衣庫事業持續低迷。日本優衣庫這半年的營業利潤比上年同期減少了28.3%。去年12月是暖冬,迅銷CFO岡崎健在第一季度發布會時就解釋說,優衣庫的商品構成沒有顧及到暖冬這個要素。而且,商品數量增加導致沒能重點聚焦,沒有在廣告等宣傳當中傳達出不同商品的附加價值。
優衣庫的明星系列“Heat tech”在這個冬天推出的商品數量當數史上最多,也一直在強調功能改進,但最終沒能達到預期銷售效果。
Heat-tech采用比普通纖維更細密的材料,增加了吸濕性能,通過保存人體汗液水蒸氣遇冷液化放熱時產生的熱量達到保暖的目的。它是優衣庫的明星產品,但今年的暖冬讓它銷量遇阻。
這段期間,優衣庫國內事業毛利率下降了3.5%。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漲,優衣庫曾在2014年秋冬開始調整商品定價,2014年上調5%,2015年則平均上升了有10%。
價格調整對日本國內客流量和營收直接產生了影響,這在本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發布時已有體現,當時岡崎健曾表示,“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有限”,但在本期財報涵蓋的時間段內——也就是去年9月開始至今年2月,日本優衣庫客流量僅在去年10月出現過一次上升,客單價也呈現同樣趨勢。
柳井正承認了這種趨勢,他反思說:“從顧客需求出發來考量的話,如今的時代必須同時重視價格、品質還有時尚性。”他打算恢復那種“便于顧客購買”的價格體系。
以前的優衣庫,可能會在周末的報紙中夾帶打折促銷信息、刺激消費,以完成銷售任務,但這種方式顯然沒能完成毛利率指標。未來,這家公司會在平時就把價格固定在類似“1990日元”“2990日元”這種簡單清楚的定價上。“希望一直采用和平時價格一致的定價,盡可能維持低價銷售。”柳井正說。
本期日本銷售管理費占比32%,比上年同期上漲2%,這也壓迫了公司收益。日本優衣庫正式員工已是2015財年上半年時的兩倍多,岡崎健也表示,店鋪運營效率仍有待提高。
柳井正反復強調他會控制成本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推進供應鏈電子管理。他想要重塑一個在供應鏈各環節可以立即順應顧客需求、可隨時調整的系統,這樣,他就不用等到銷售的最后一環才能聽到顧客反饋。為此,他曾在去年開始與埃森哲合作,甚至不排除在硅谷找一些初創公司,為他提供技術上的幫助。
另外,中國內地事業在本期基本實現增收增益,但受匯率影響,最終營業利潤稍有下降。臺灣、香港、韓國市場受暖冬與經濟形勢影響,在銷售上陷入苦戰。美國市場受庫存、關店虧損拖累,赤字仍在擴大。
財報金額單位原為日元,匯率以2016年4月11日為準。
優衣庫2015財年在中國新開91家店鋪,2016財年上半年新增54家店鋪,店鋪總數則達到436家。
柳井正不覺得中國市場店鋪過多。“中國大約有200個超過100萬人口的都市,如果每個城市開10家店,一共就會有2000家。考慮到都市化覆蓋的人口,3000家店也是合理的。”他認為,這些店鋪將不會和優衣庫的全球旗艦店構成競爭關系,而是能夠形成合理的共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