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機器換人”也催生了新的人才缺口,操作機器設備及管理自動化生產線的技工、技術人員非常搶手。學會后,月收入能過萬。
許多機器人供應商在給企業提供自動化方案和產品時,還要為客戶培訓工人。一位在機器人供應商工作10年的工程師說,“我給工人培訓時明跟他們講,學會自動化編程,一萬好幾一個月沒問題。這樣的人緊缺,基本上都是互相挖角。”
“光賣車沒有司機是不行的?!蓖厮惯_董事長吳豐禮如此形容為企業培訓人才的必要性。許多客戶產品上線后,拓斯達會安排幾個工程師駐客戶的工廠3個月甚至更久,教工人使用機器。
“每天讓工人寫培訓心得,有些學過就忘了,工人中途離職,我們還得再培訓,挺艱難的?!?/P>
有工人最初怕難不愿學
心連心惠眾和智通人才都嗅到了這一市場需求,相繼在去年和今年開設機器人培訓班。與張家偉所上的培訓學校不同,這兩家東莞老牌人力資源企業都非常強調實際操作,并提醒學員成為高級技術人員是漫長的過程。心連心的每個學員要在結業前到企業實習6個月,智通則安排學員跟著工程師進駐工廠實訓。
“在學校學了,還缺工廠的實際體驗場景,這個場景感的培養至少要三到四個月,加上機器人被用在不同的產品線上,不同產品有不同要求,學員適應起來可能又要五六個月。”黃廷勝說。
“在我們這兒培訓完,要一到兩年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工程師?!?/P>
多位廣東機器人供應產商的工程師告訴早報記者,普工要通過學習轉型為“機器換人”所需的技術人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有機電、自動化或數控基礎;熟悉生產工藝。
對手藝熟練的紡織工人陶美琴而言,只要拿下前者,就能順利“升級”。
今年37歲的重慶人陶美琴,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來到廣東打工,一直從事紡織業。過去,她用手搖機來織片,費力且效率低?!半p手得來回推,你不動,手搖機就不會動。一工作就要站幾個小時,遇到趕貨加班,還得多站幾個小時。”
陶美琴的工廠所在的東莞穎祺實業有限公司,是東莞較早有自動化意識的企業。2004年,公司就開始建新廠并購置自動化機器。
新買100臺機器后,工廠分出電腦針織橫機車間和傳統手搖機車間,并貼出公告,讓愿意轉部門的工人去電腦機車間。
最初有一部分工人畏難,不愿轉?!叭チ穗娔X車間的,學了幾天回來跟工友說操作電腦機很容易,大家一聽,慢慢就都愿意轉了。”
漸漸地,手搖車間被淘汰。
“晚上12點前沒下過班”
2006年,廠里要挑選3男3女去學畫花(記者注:東莞紡織業用“畫花”代指編程),陶美琴想嘗試新的工作,回家和丈夫商量,丈夫很支持,“先去試一下,學不會再換工作?!?/P>
工廠引進的是德國和日本公司的機器,兩家公司為6個參加培訓的工人提供一周的免費課程。課程結束后,廠里請了位高級技術人員,帶著他們邊學邊做。
“剛學的時候,電腦上都是英文,我們看不懂,就靠死記字母。”最艱難的時候是初學的兩個月,“沒在晚上12點前下過班,都是一兩點才睡覺?!彼麄儼滋鞄蛙囬g干活,晚上一起互相交流學習。“每天的工作都有出新,碰到新款式就要研究這個款式怎么做。”
半年后,6人都成長為能夠熟練畫花的技術人員。
該工廠的廠長向早報記者介紹,過去一個工人只能操作一臺手搖機,而且工人每天至多能工作10小時。換成電腦機后,織片車間一人可操作8到10臺機器,且機器能保持24小時運轉,為工廠節省了大量人力。
周淦華是東莞市安盛針織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讓他打定主意購買機器的不是用機器提高生產率的先見之明,而是客戶要求的倒逼。
2008年后,中國制造業進入微利時代,“很多訂單流失到東南亞,現在我們的客戶以歐美名牌服飾為主,必須追求質量才能留住訂單,人工來做根本達不到客戶要求。”
2010年,公司試著買了一批機器,很快便嘗到了生產質量和效率提高的甜頭,不到半年又買了一批?!耙郧笆乔罅?,現在我們大多做品牌客戶,訂單總量少了,但利潤空間更大?!敝蟮臇|南亞之行也讓他更篤定提高工藝才是公司的優勢。
談到東南亞的廉價勞動力優勢,穎祺實業公司的廠長絲毫不擔心,他神色得意地說,“以后你們逛Levi s、H&M,看到 中國制造 的毛衣,很可能就是我們廠的?,F在 中國制造 的質量最好,比東南亞強多了。”
2014年,陶美琴升任該公司畫花中心主管。“剛接觸機器很陌生,壓力很大?!碧彰狼僬f。她屬于工人升級中比較幸運的,因為“手搖機的原理和畫花有相通之處”。
“用心一點,都學得會,一步一步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