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把未來掛在嘴邊的馬云,在去年的云棲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這個概念。時間過去3個月,當普通人仍在為去網上買東西還是去購物中心買東西爭辯時,馬云買實體商場已經上了癮。
繼認購三江購物、接手聯華超市后,2017年1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啟動銀泰私有化,交易金額高達198億港元。這是這家電商巨頭在新零售布局中的最新動作。
198億港幣
阿里巴巴想拿下銀泰
1月10日,銀泰商業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BABA,“阿里巴巴集團”)全資子公司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阿里巴巴”)聯同銀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1833)創始人沈國軍的全資公司(合稱“聯合要約方”),要求銀泰董事會向其股東提呈有關通過協議安排私有化銀泰的建議。
公告提到,聯合要約方將就每股計劃股份支付10.00港元,較2016年12月28日停牌前最后交易日的收市價每股7.03港元溢價約42.25%。目前阿里巴巴持有銀泰約28%權益。私有化完成后阿里巴巴將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預計增至約74%。
公告還提及,完成建議交易所需的最大現金金額約為198億港元(約合177億元人民幣),聯合邀約方正以內部現金資源或外部債務融資支付交易所需款項。
在記者看來,阿里巴巴與銀泰的合作可追溯到2013年,阿里巴巴與銀泰集團共同打造“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項目,即菜鳥網絡,銀泰集團投資16億元,占股32%,成為第二大股東。2014年3月,記者在北京親歷了兩者聯手開發布會,透露阿里將以53.7億元港幣對銀泰戰略投資。交易完成后,阿里集團將持有銀泰商業9.9%的股份及總額約37.1億元港幣的可轉換債券。2016年6月,銀泰商業集團發布公告,稱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換股通知。完成換股后,阿里巴巴方面對銀泰總持股將達到27.90%,正式成為銀泰商業的最大股東。
蘇寧、三江、聯華、銀泰
下一個輪到誰
有人說,世事的發展,總是那么出人意料。外賣電商的崛起,沒有打敗實體餐館,卻讓方便面銷量大幅下滑;電商增速放緩,實體商業的銷售額未見增加,實體的公司卻迎來了大買家。如果說,電商與實體店之間的競賽,上半場是掌握了手指和眼球的電商咄咄逼人,那么下半場中,下盤更穩健的實體商家價值則開始提升。
銀泰商業是中國領先的百貨連鎖企業,運營29家百貨店及17個購物中心,主要位于中國一線及二線城市。銀泰在阿里巴巴集團總部所在的浙江省發展尤為強勁。
既然已是最大股東,阿里巴巴為何還要繼續私有化銀泰?或許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的表態說明了背后的動機:“中國零售行業的總規模已達到4.5萬億美元,并正以每年10.7%的速度增長。阿里巴巴集團正與線下零售商共同重構傳統業態,創新用戶消費體驗,用實際行動擁抱新零售所帶來的長期發展機遇。”
顯然,阿里入股銀泰一方面是新零售的探索,一方面也是其線下“防御戰”。
縱觀阿里此前的一系列商業動作,就會發現,本輪私有化并非出人意料。因為,這并非阿里第一次加碼實體商業。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阿里巴巴正在砸重金推動新零售業的轉型。
2015年,阿里巴巴與蘇寧云商攜手;2016年11月,阿里系旗下的阿里澤泰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認購三江購物;就在本月初,阿里系的易果生鮮接手了永輝超市持有的聯華超市全部股權……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阿里巴巴投資了包括蘇寧、銀泰、日日順等公司在內的累計幾十個項目。與上述公司所在產業合縱連橫的背后,無疑透露了阿里為未來提前布局的雄心。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發展,在線與線下消費體驗的區隔已成為過去式。截至2016年9月底,阿里巴巴旗下零售平臺的商品交易額中78%來自移動端,9月份移動月度活躍用戶數達到4.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