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而工業投資則是城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內生動力。
盡管前幾年,寧波的工業投資形勢并不樂觀,特別是技改投資連續幾年出現負增長,但是今年以來,無論是寧波整個城市的工業投資,還是企業內部的技術改造投資的力度,都在以一種攻堅“加速度”回應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緊迫感。
隨著2018年寧波經濟運行半年報出爐,我們也如愿地看到了一份“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答卷。
1 一條流水線讓定制周期由15天降到5天
王丹源是雅戈爾精品西服車間組長。站在車間智能設備前,她打心底里羨慕眼前那些忙碌在流水線上的女工。
在1萬平方米的車間里,上百件西服、西褲,像極了接受檢閱的士兵,整齊“列隊”等待被吊掛系統運送到各個工位。
每個女工都會按照面前PAD提供的工藝提醒,分別對西服面料進行收省拼側片、前片推門等工序。此后,吊掛系統會根據衣架上的序列碼對西服和西褲進行掃描配對,確認顏色、尺碼無誤后,再成套送進倉庫。
自2017年起,雅戈爾斥資1億元以精品西服車間為試點,推動智能工廠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智能工廠縫紉端的改造升級,建成全球首條西服全吊掛流水線,首創國內套裝智能化匹配流程,并引進MES系統、智能裁剪系統、AGV智能小車、單工位智能模塊等一系列信息化硬軟件設備,應用大數據手段逐步完成生產要素間的全域連接。
而此前的十多年里,王丹源她們的工作原始又繁復。
她做的是踩裝飾線,每天到崗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到上一個人地方領來一大包衣服,踩完這兩三百件的裝飾線后,再送到下一個人手上,周而復始。
時間,都花在了搬運和積壓上。
現在不一樣了。工人們從吊掛系統上接過一塊布料,完成自己所負責的工序后,可以立馬將這塊布料交還給系統,此時傳送帶會自動帶著它們走向下一個工位,不存在物料積壓在同一個工位的情況。
數據顯示,西服大貨的生產周期從45天縮短到32天,量體定制周期由原來的15個工作日縮短到了5個工作日,特殊情況下單件定制周期甚至能縮短至2天。通過智能識別智能分工,還可實現不同工藝要求產品的“混流”生產,提高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效率——量體定制占比可由占總產量的10%增加至30%以上,精品生產總量由12萬套/年提升至13萬套/年。
智能工廠的好處還體現在——她們下工位巡邏的次數明顯變少了,因為車間內的人工智能系統會按實際情況自動調配工作任務。
每個工位、每個工人的工齡、熟練度、身體狀況都在實時變化,AI就會根據這些變化實現實時相應,當一個工位因各種原因發生效率降低或提高時,AI為防止工期拖延、保證品質,會按需減少或增加該工位任務,保證整個系統的平衡。
在雅戈爾的應用場景里,智能制造不是簡單的用機器代替部分勞動力,而是讓智能化融入到企業訂單、供應鏈、生產、銷售、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打造柔性供應鏈。
集團董事長李如成曾說:“我們看到了智能制造對于服裝行業的非凡意義。雅戈爾希望能夠做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智能制造系統,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及設備的改造、改良,形成一套全新的服裝制造的智能化標準,如3D量體等,實現版型細分、效益提高,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 創新驅動 催生一批“智能工廠”
在李如成看來,智能化的核心是提高效率和品質,雅戈爾作為服裝行業的領軍企業,從事智能制造不僅僅是購入一批設備進行技術升級,而是要做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把設備與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關聯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業互聯網思維”。
寧波企業家中,李如成的大手筆絕非個例。
公牛集團剛投產的新車間里,很難有人頭攢動的場景。前道的注塑工序已經實現了完全的數字化與自動化,擁有人工智能的MES(生產控制系統)同時控制著數十臺注塑機,開關塑料面板的建模、投料、注塑、成型一氣呵成,生產線上一個人頂過去五個人。
而在方太、拓普、雙林、奧克斯,同樣的智能化改造也在悄然進行。截至目前,今年寧波全市已經新推進1865家企業實施技改項目,比去年同期增長52%,還有近50家企業已然做好了實施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改造的充足準備。
某種意義上,寧波企業明確地認識到,在創新驅動和數據驅動之下,工業制造能構建更敏捷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他們應該主動地對癥下藥,去發現、去投入、去創新、去改造,而不是受智能化大趨勢所裹挾,出點錢買幾套設備為自己貼上“智能制造”的標簽。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市工業經濟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持續期,企業技改投資逐步由前幾年單純注重設備、廠房等硬件為主的投資內容轉向人才、專利、設計、標準、品牌培育等軟性投入與硬件投資并行的態勢。
這種趨勢可以被稱為“從外延式向內涵式轉型”——從要素資源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最為代表性的就是吉利汽車在杭州灣的項目,今年3月12日,吉利汽車項目群在寧波杭州灣新區破土動工。其中,吉利汽車研發中心二期、三期項目將建設全球領先的安全碰撞試驗室、環境風洞實驗室及動力新能源實驗中心等,總投資70億元,預計引進研發人才約5000人,吉利PMA純電動汽車項目總投資145億元,達產后可實現年產30萬輛、產值600億元,吉利企業大學項目總投資80億元至100億元,主要建設品牌展示館、文化交流中心、行政管理中心、試制車間、賽車場及其他配套商業設施。
再比如人才軟實力上,寧波企業肯為高端人才“量身定制”子女入學、配偶工作、落戶事宜的有之,而像江豐電子那樣讓100多位員工持股的亦有之。
盡管這部分“修煉內功”式的投資無法直接量化在工業投資上,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意義舉足輕重。
3 創新風險大但不投入不創新的風險更大
今年來,緊跟“六爭攻堅”的動員令,寧波整個城市維度的工業投資項目方向和企業內部的技術改造投資方向一道,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助力寧波加快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呈現出來的是,寧波企業在工業投資特別是技改投資上,與前幾年“不敢投”“不想投”“不會投”“投不了”截然相反的表征。根據寧波市經信委對2018年度1000萬以上在建和新開工技術改造項目監測分析,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投資項目數比重已達80%以上,每個智能制造項目平均軟件和技術投資占項目總投資比重為35%左右。
1月~5月寧波全市完成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7%,技改投資同比增長9.3%,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16.4個百分點和14.5個百分點,特別是技改投資經歷去年持續負增長后,今年3月開始實現正增長。
分產業來看,裝備制造業和重點傳統制造業增長明顯。1月~5月,制造業中八大裝備制造子行業平均增速為53.9%,遠高于制造業投資增速,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裝備制造行業增長較快,分別同比增長217.3%、188.4%、34.3%、23%;重點傳統制造業呈現高位增長態勢,1月~5月我市九大重點傳統制造業平均增速為97.6%,其中化學纖維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分別同比增長551.2%、116.8%、110.7%。
分地域來看,今年年初寧波各地工業投資基本實現正增長,特別是北侖區、鄞州區、慈溪市、象山縣等幾個工業大縣均實現了兩位數的高增長。
其實,今年全國工業投資的大形勢并不樂觀。第一季度,受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大幅下降的拖累,工業投資增速降至2%,創歷史新低,較去年同期放緩2.9個百分點,回落態勢較為明顯。
而寧波則用逆勢上揚證明了——投入創新風險固然大,但不投入不創新的風險更大!
與此同時,寧波市級層面的產業謀劃思維也正在升級。對于優勢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的謀劃不再只滿足于單個項目,而是從單一優勢項目向其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如集成電路產業鏈、光電產業鏈、石墨烯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機器人產業鏈、強基工程產業鏈等,寧波依托國內產業平臺,培育產業鏈招商平臺公司,逐漸形成了一個平臺公司對接一個產業,制定一個專業產業政策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