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日前連發《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兩大重磅文件部署消費升級,培育新供給、新動力。
實際上,從11月10號到18號,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成為近期中國經濟領域最火熱的詞匯。業內人士指出,近期高層密集強調,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型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而上述兩大文件就是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顯示高層的經濟判斷和治理思路出現調整。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的提法正逐漸從官方話語體系淡化,“供給側改革”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重點。
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短期上是為應對經濟形勢,長期上是為解決供需矛盾,以及消費和投資失衡的問題。當前,繼續通過需求側管理刺激經濟,空間有限,這是業內共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發力,已成為事關中國經濟前景的最重要話題。加強“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目前,中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需求出現了新升級,只有產業結構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加快發展,同時將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近年來A股市場發展演繹路徑顯示出主流資金喜歡從政策導向中尋找潛力股。目前“供給側改革”迅速成為主流資金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成為新的選股邏輯。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思路的明朗化,我國傳統制造業產業周期預期有望積極改善。這無疑有利于傳統產業優質企業產能使用率提升,進而緩解傳統產業周期對相關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估值坐標的束縛。可以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央很可能會出臺重磅措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涉及民生領域的紡織等行業有望成為重點。
目前,我國紡織行業普遍面臨成本上漲、市場競爭加劇和資金短缺等多元化挑戰,產能過剩問題長期存在。從國內居民在海外搶購嬰幼兒服裝等現象可以看出,這些事關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旺盛,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能所在。在“供給側改革”的國家戰略指導下,紡織行業加快企業并購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是適時而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