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公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提到“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12月23日在北大國發院舉辦的“2015中國公共財政論壇”上指出,未來五年的財政政策將呈現周期性擴張格局,并通過提高赤字率的代價,來換取減稅的成功。
高培勇說,提高赤字率是中央不得已做出的政策性安排。這里所指赤字率要從一般公共預算拓展到所有的政府預算里面。以2015年政府財政赤字16200億元為例,如果把四本預算都包括在內,赤字就會被沖銷。從公共部門整體收支對比,如果加上機關事業單位存款,今年并不是財政赤字,財政政策也不是擴張性的。
他指出,在經濟增速趨勢性下滑背景下,“十三五”完成GDP82萬億、農民人均收入11800元等硬指標越來越困難。政府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長遠角度提高經濟增長。但是短期內,需求側擴張不可缺少,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也不會降低。
從財稅改革角度來看,供給側改革一大工具就是減稅。然而當前減稅落實的并不理想。高培勇認為,中國的稅制結構很失衡,70%的稅屬于間接稅,90%的稅屬于企業交納的稅。落實不理想的根本性原因是財政承受不了如此壓力。大幅度減少間接稅,對財政是威脅。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將來要用擴大財政赤字來換取減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