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優化補貼方式。今年補貼資金主要依據籽棉交售量發放,中央補貼資金總額的90%按籽棉交售量向全區種棉農戶發放,其余10%按實際種植面積向南疆四地州基本農戶發放。既體現了補貼政策的公平公正性,又兼顧了南疆四地州基本農戶的利益。
二是減少補貼資金兌付次數、降低基層負擔。今年補貼資金實行2次兌付,其中:1次預撥、1次清算。一半以上的補貼預撥資金將在本月到達各地,一次性向棉農兌付,其余資金將在明年2月份向棉農兌付。極大地減少了基層工作負擔,同時也確保了棉農盡早獲得補貼資金。
三是主動調減棉花種植面積,促進次宜棉區退出。為加快調整新疆自治區農業產業結構,逐步使次宜棉區和風險棉區退出棉花種植,進一步做優做強新疆自治區棉花產業,2015年3月,新疆自治區下達了地方調減466.5萬畝棉花面積的指導性計劃。從各地棉花實際播種面積來看,全區實際調減棉花播種面積479.23萬畝。主動調減和補貼政策的實施,促進了次宜棉區的退出。自治區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引導棉花提高質量和風險意識,改變粗放生產、采收模式,利用補貼政策調整新疆自治區農作物種植結構。
四是開發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化平臺,降低工作成本。今年自治區統一部署,開發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化平臺,有效整合了現有發展改革、農業、財政、質監、稅務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共享,完成種植面積、銷售數量、價格、加工能力的數據采集和綜合分析,預警苗頭性問題,保證補貼資金安全,降低基層工作量,實現了棉花種植、籽棉收購、皮棉加工、倉儲物流、紡織加工的全過程監控。
五是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棉花質量下降對新疆自治區棉花產業的不良影響。積極與財政部等國家部委的溝通交流,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利用好出疆棉運費補貼、發展紡織服裝等補貼政策條件,促進新疆自治區棉紡織產業發展。同時充分分析估計新疆自治區棉花生產和銷售現狀,向國家提出輪儲等政策建議,減輕新疆自治區棉花市場風險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