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
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省委十屆六次、七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大力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突出全面創新改革牽引,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發展成果共享新格局,努力實現“十三五”發展良好開局。
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進出口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左右、9%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調控目標與全國一致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和環保目標任務
1
千方百計穩定經濟增長
●從多方面分析,今年經濟發展仍然比較困難,我們必須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穩增長最重要的是穩定企業運行,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以“項目年”為契機,抓好631個全省重點項目、100個省級重點推進項目建設,抓緊啟動實施好一批“十三五”重大標志性工程,謀劃儲備一批戰略性、基礎性重大項目。
推動2017個竣工項目投產達產,力爭全年工業投資7500億元以上、技改投資5500億元以上。
再推出一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用好PPP引導基金,嚴守合同承諾,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
以新消費引領新供給、培育新動力,引導企業適應消費需求調整產品結構,增加中高端、多元化的服務供給,拓展信息、綠色、時尚和農村等消費。
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旅游消費。
實施“優進優出”戰略和“自主品牌出口增長”計劃。
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設。
2
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
●全面創新改革是“十三五”發展的“一號工程”,今年要起好步,著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和重大政策。
●實施創業四川行動,辦好“雙創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加快國家新興產業“雙創”示范基地建設。
加快推動成德綿協同創新,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促進創新平臺共建、資源共享、政策共用。
加快推進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德陽國家重大裝備研制基地、綿陽科技城、國家和省級高新區等創新發展載體建設,探索設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和創意項目交易平臺。
啟動200項軍工技術成果再研發轉民用,推動150項重點軍民融合技改項目,力爭培育50戶軍民融合型大企業大集團,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進入軍工領域。
支持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和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支持建設一批“孵化+創投”“互聯網+”等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爭取全省各類孵化器達600家。
抓好農民工、川商返鄉創業活動,完善信息溝通和項目對接機制,發揮好川商返鄉興業投資基金作用,辦好首屆川商返鄉發展大會。
3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力爭產值達1.5萬億元。
●規劃和啟動四川藏區、彝區全域旅游建設。
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高端裝備創新研制及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進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發展。
實施“互聯網+”制造試點示范,大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
培育石墨烯、北斗衛星導航、機器人等新興產業,著力提高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產業本地配套率。
大力實施“三百示范工程”,加快推進服務業核心城市、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服務業強縣建設,新建20個省級服務業集聚區。
積極培育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化、專業化發展水平,推動文化、體育、養老等10個重點領域生活性服務業發展。
實施“全企入網、全民觸網、電商示范”三大工程,推進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在川設立交易結算中心或區域性總部。
深入實施“大熊貓”國際品牌戰略,大力發展入境游,辦好國際旅游投資大會等活動。
力爭旅游總收入達到7200億元。
啟動第三輪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突出抓好20個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推進現代農業千億示范工程和生物種業工程。
4
扎實抓好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
●開展降成本增效益專項行動。
●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
落實好國家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政策,出臺相關措施,清理壟斷性中介服務收費,降低政府性收費標準。
分業施策,采取兼并重組、消化淘汰、對外轉移、管控增量等方式,化解鋼鐵、煤炭、平板玻璃等行業過剩產能。
積極穩妥、分類有序處置“僵尸企業”,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同步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進一步落實房地產新政,推動棚改安置房、公租房和租賃市場與存量商品房市場有效銜接。
以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等為參照,在我省10大類產業的重點產品中開展質量對標提升行動。
5
深化對外開放合作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
●加快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打造“空中絲綢之路”。
●力爭引進到位國內省外資金95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保持中西部前列。
●辦好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第四屆中美省州長論壇、第五屆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層論壇,加快推進中美“2+2”合作。
落實好“一帶一路”建設33項重點工作,推進“251三年行動計劃”,精心組織“千企行絲路”活動。
啟動實施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組建省屬國有海外投資公司。
以貫通長江干、支線航道為重點,共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加強省內沿江產業統籌規劃,逐步形成集聚度高、競爭力強、布局合理的現代產業走廊。
圍繞國家“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建設布局,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突出抓好“十大鐵路大通道”規劃建設,提升“蓉歐快鐵”“中亞班列”國際通道運營水平。
加快推進中韓創新創業產業園、中德創新產業合作平臺和中法成都生態園等建設。
6
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3+10”組合拳,實施10個專項方案年度工作計劃,切實把“六個精準”總體要求、“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落實到村到戶到人。
●全年實現105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2350個以上貧困村退出和5個貧困縣“摘帽”。
抓好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易地搬遷等十大扶貧工程,扎實推進旅游扶貧、電商扶貧、科技扶貧。
堅持把“四大片區”作為主戰場,繼續實施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和彝區“十項扶貧工程”,抓好大小涼山農村“一村一幼”工作,實施藏區千人支教十年計劃。
大力推進秦巴山區、烏蒙山區連片扶貧攻堅,推動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統籌解決好插花式貧困問題。
創新推進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在川定點扶貧、外省對口扶貧協作,抓好省內新一輪對口定點扶貧。
7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探索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江河流域源頭生態保護,推進濕地公園建設,實施防沙治沙與環境保護重點工程。
●以最嚴厲的措施治理環境污染。
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營林造林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2%。
推動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
以“減排、壓煤、抑塵、治車、控秸”為重點,實行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推動大氣質量改善。
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整治。
推進傳統制造業企業綠色改造,推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發展,加快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建筑工業化產品的推廣應用,加快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
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探索建立西部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8
提升區域和城鄉發展水平
●圍繞天府新區“一城六區”功能布局,加快集聚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抓好成都科學城、空港經濟區和西部國際博覽城建設。
●推進縣(市)域“多規合一”,建立規劃違法違紀約談制度,把城鄉規劃實施納入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力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31.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8.9%。
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開展縣域經濟50強創建活動,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工業、服務業、旅游和生態經濟強縣。
支持符合條件的縣撤縣設市。
全面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年行動”,加快城市新區功能完善和地下綜合管廊等建設,抓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繼續推進“百萬安居工程建設行動”,改造危舊房棚戶區和建設保障性住房30萬套,力爭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超過50%。
開展宜居縣城建設試點,提升300個省級試點鎮建設水平。
啟動幸福美麗新村示范縣建設,加快推進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建設。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推廣網格化管理服務。
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9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保持在65%左右,繼續實施好“十項民生工程”,辦好20件民生大事。
●落實全面兩孩政策。
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力爭城鎮新增就業80萬人。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加快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
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增普惠性幼兒園,逐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落實中職全面免學費政策,民族地區全面推行15年免費教育,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
推進“健康四川”建設,深入開展分級診療等三項醫改試點,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縣(市、區)建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實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開展“書香天府·全民閱讀”活動,發展區域特色和創意文化產業。
全面完成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任務。
10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堅持預防為主,注重源頭治理,強化應急防范與處置,有效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
●實施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從嚴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開展信訪“三無”創建活動,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推動信訪積案化解。
健全基層依法治理體系,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積極開展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
穩妥推進撤鄉設鎮及撤鎮設街道辦事處。
健全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反恐防暴和反分裂斗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
持續深入推進“打非治違”和安全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