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檢驗的定義
檢驗就是對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或多種特性進行測量、檢查、試驗、計量, 并將這些特性與規定的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其符合性的活動。美國質量專家朱蘭對“質量檢驗”一詞作了更簡明的定義:所謂檢驗,就是這樣的業務活動,決定產品是否在下道工序使用時適合要求,或是在出廠檢驗場合,決定能否向消費者提供。
二、 關于檢驗的理解
在工業生產的早期,生產和檢驗本是合二為一的,生產者也就是檢驗者。后來由于生產的發展,勞動專業分工的細化,檢驗才從生產加工中分離出來, 成為一個獨立的工種,但檢驗仍然是加工制造的補充。生產和檢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檢驗是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特別是現代企業的流水線和自動線生產中,檢驗本身就是工藝鏈中一個組成工序,沒有檢驗,生產過程就無法進行 。
從質量管理發展過程來看,最早的階段就是質量檢驗階段。質量檢驗曾是保證產品質量的主要手段,統計質量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都是在質量檢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這樣認為,質量檢驗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如果這個“根”不扎實,全面質量管理這棵樹的基礎就不會鞏固。在我國進一步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和實施ISO9000 系列國際標準時,特別是進行企業機構改革時,決不能削弱質量檢驗工作和取消質量檢驗機構。相反,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這項工作,要更有效地發揮檢驗工作的作用。
現代工業生產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特別是客觀存在的隨機波動,要絕對防止不合格品的產生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就存在質量檢驗的必要性。很難設想,存在一個所謂理想的生產系統,它根本不會產生不合格品,則質量檢驗及其相應的機構就可統統撤消,實際上這種理想式生產系統是不存在的。
為了正確認識企業的質量檢驗,還必須澄清三個容易混淆的觀念:
一個是認為產品質量是由設計和制造來決定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因而對檢驗工作不予重視,甚至有所放松。這種觀念顯然是不全面的。誠然,產品質量同設計和制造十分密切,但質量的最終形成,決不限于設計和制造這兩個環節,正如美國著名質量專家J.M.朱蘭所說,它是符合“質量螺旋”上升規律的,決定于企業所有部門,其中包括質量檢驗部門的質量職能,何況檢驗本身也是屬于制造的范疇;
二是認為全面質量管理,強調從把關轉到預防為主, 要求把不合格品消滅在發生之前,而檢驗只不過是事后把關,因此有些企業認為檢驗是可有可無的,或者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這種看法同樣也是錯誤的,容易使人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實質上這是如何認識“預防”與“把關” 的關系問題。預防為主是就質量管理的指導思想而言的,也是相對于單純的事后把關來說的。因為單純的事后把關,只能發現和剔除不合格品,而不合格品即使被發現,其損失已經造成。因此,預防為主的思想是完全正確的。事實上國內外許多企業都把“預防為主、一次成功”作為質量管理的重要原則。預防為主與檢驗把關,決不是對立和矛盾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結合的,它們的目標和對象也是各不相同的,“預防”是針對正在生產或尚未生產的產品而言的,“把關”通常是針對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來說的,前者應力求通過預防,使生產出來的產品百分之百是合格品,避免或減少發生損失;而后者則是應該通過檢驗,嚴格把關,不使一個不合格品流到下道工序或用戶手中,所以預防和把關在生產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應以預防為主。
三、質量檢驗的基本職能
概括起來,檢驗包括以下四項具體工作:
(1) 度量。包括測量與測試,可借助一般量具,或使用機械、電子測量儀器 。
(2) 比較。把度量結果與質量標準進行對比,確定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
(3) 判斷。根據比較結果,判定被檢產品是否合格,或一批產品是否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 。
(4) 處理。對單件產品決定是否可以轉到下道工序或產品是否準予出廠;對批量產品決定是接收還是拒收,或重新進行全檢和篩選
為此,質量檢驗必須具備下述條件:
第一, 要有一支足夠數量的合乎要求的檢驗人員隊伍;
第二, 要有可kao和完善的檢測手段;
第三, 要有一套作為依據而又明確的檢驗標準;
第四, 要有一套科學而嚴格的檢驗管理制度 。
以上簡要說明了質量檢驗的概念、定義和應具備的具體條件,下面則要進一步明確質量檢驗的基本職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把關的職能:
把關是質量檢驗最基本的職能,也可稱為質量保證職能。這種職能是質量檢驗一出現時就存在的,不管是過去和現在,即使是生產自動化高度發展的將來,檢驗的手段和技術可能有所發展和變化,質量檢驗的把關作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企業的生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人、機、物、法、環(4MIE)等諸要素,都可能使生產狀態發生變化,各個工序不可能處于絕對的穩定狀態,質量特性的波動是客觀存在的,要求每個工序都保證生產100%的合格品,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的完善化,可以減少檢驗的工作量, 但檢驗還是要存在的。只有通過檢驗,實行嚴格把關,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轉序,不合格的零部件不組裝,不合格的成品不冒充合格品而出廠,才能真正保證產品的質量 。
2.預防的職能:
現代質量檢驗區別于傳統檢驗的重要之處,在于現代質量檢驗不單純是起把關的作用,同時還要起預防的作用 。
廣義來說,原材料和外購件的入廠檢驗,前工序的把關檢驗,對后面的生產過程和下工序的生產,都能起到預防的作用。特別是檢驗的預防作用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工序能力的測定和控制圖的使用起預防作用。眾所周知,無論是工序能力的測定或使用控制圖,都需要通過產品檢驗取得一批或一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后方能實現。這種檢驗的目的,不是為了判定一批或一組產品是否合格,而是為了計算工序能力的大小和反映生產過程的狀態。如發現工序能力不足,或通過控制圖表明生產過程出現了異常狀態,則要及時采取技術組織措施,提高工序能力或去除生產過程的異常狀態,預防不合格品的產生,事實證明,這種檢驗的預防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備注:工序能力的計算使用,目前在電子組裝的企業里應用比較弱,主要應用在機械加工制造行業比較廣泛,因此本文沒有詳細說明)
(2)通過工序生產時的首檢與巡檢起預防作用。當一批產品或一個輪班開始加工一批產品時,一般應進行首件檢驗(首件檢驗不一定只檢查一件), 當首件檢驗合格并得到認可時,方能正式成批投產。此外,當設備進行修理或重新進行調整后,也應進行首件檢驗,其目的都是為了預防大批出現不合格品。正式成批投產后,為了及時發現生產過程是否發生了變化,有無出現不合格品的可能,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工作地去進行巡回抽查(即巡檢), 一旦發現問題,就應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以預防不合格品的產生 。
3.報告的職能:
報告的職能也就是信息反饋的職能。這是為了使領導者和有關質量管理部門及時掌握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狀態,評價和分析質量體系的有效性。為了能作出正確的質量決策,了解產品質量的變化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必須把檢驗結果,用報告的形式,特別是計算所得的指標,反饋給領導決策部門和有關管理部門,以便作出正確的判斷和 采取有效的決策措施。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1)原材料、外購件、外協件進廠驗收檢驗的情況和合格率指標 。
(2)成品出廠檢驗的合格率、返修率、報廢率以及相應的金額損失 。
(3)按車間和分小組的平均合格率、返修率、報廢率、相應的金額損失及排列圖分析 。
(4)產品報廢原因的排列圖分析 。
(5)不合格品的處理情況報告 。
(6)重大質量問題的調查、分析和處理報告 。
(7)提高產品質量的建議報告 。
(8)其它有關報告 。
4.改進的職能:
質量檢驗參與質量改進工作,是充分發揮質量檢驗搞好質量把關和預防作用的關鍵,也是檢驗部門參與提高產品質量的具體體現。質量檢驗人員一般都是由具有一定生產經驗、業務熟練的工程技術人員或技術工人擔任。他們經常工作在生產現場,對生產中影響人、機、物、法、環等因素了解最清楚,質量信息也最靈通。他們比設計、工藝人員了解質量的情況要多一些,深一些,因而在質量改進中能提出更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這也是質量檢驗人員的優勢所在。特別是實行設計、工藝、檢驗和操作人員聯合起來搞質量改進,才能加快質量改進的步伐,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