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棉花市場看空氛圍濃重,此時紡織服裝廠需求在棉價下跌過程中浮出水面,同時中國和印度兩大棉花生產國的調控政策穿插其中,與其說棉價底部有了保證,不如說“亂花漸欲迷人眼”,市場未來走勢更顯撲朔迷離。
本年度以來,中國儲備庫存的上升盡管支撐了國內棉價,更讓國際市場倍感壓力。中國將如何“處置”占據了全球期末庫存大約半壁江山的棉花,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球棉花貿易格局。
最近,印度政府修訂了本年度最低支持價格,其中中長纖維棉花的最低支持價格從2800盧比/公擔上調至3600盧比/公擔,長絨棉花從3300盧比/公擔上調至3900盧比/公擔。根據印度棉花咨詢委員會(CAB)的預測,本年度印度棉產量為567.8萬噸,消費量為442萬噸,可供出口量僅為11.9萬噸。
雖然印度工廠用棉量呈上升趨勢,但全球棉花貿易低迷以及期末庫存高企一直在給棉價施壓。目前,安德拉邦棉價已經觸及最低支持價格,同時馬哈拉什特拉邦、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的棉價也已經接近最低支持價格。
種種因素表明,在基本面不利的條件下,國際棉價長線看跌趨勢不改,但各國棉花調控政策的不確定性給市場帶來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