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夜盤,大宗商品全線下跌,市場開始熱議“綠色行情”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綜合來看,受以下因素影響,市場人士如是說。
美股:周二,美國三大股指開盤齊跌,主要因市場對美國稅改計劃有可能延遲的擔憂逐漸上升。此外過度估值和日益收緊的貨幣政策前景也可能成為引發市場近期回調的催化劑。股市或將繼續下跌的擔憂進一步打壓了投資的人氣,由于美股跌幅擴大,刺激避險情緒。受此情緒影響,期貨品種大規模下跌。
外盤:14日,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有色金屬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國內商品期貨的下跌。前段時間原油上漲拉動了商品小幅上漲,從國際宏觀經濟來看,價格回歸較為合理。
國內:央行14日公告稱,為對沖稅期、政府債券發行繳款和央行逆回購到期等因素的影響,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2800億元逆回購操作。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多項10月經濟數據低于預期,其中10年期國債活躍券170018盤中破“4”觸及4.01%。分析人士認為,國債收益率上升,意味著資金面收緊。
市場人士感嘆,似乎又看到了去年“雙十一”大宗商品暴漲暴跌的影子,但是這兩個本質上有區別,未來要分析國內外宏觀經濟對市場的影響。綜合來看,此次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主要受國際、國內宏觀情緒影響。這種影響會持續多久,將會對棉花(15065, -15.00, -0.10%)市場產生何種影響?
2018年3月12日儲備棉將繼續輪出,眼下紡織企業原料庫存充足,加上有貿易商手里的儲備棉及2016/2017年度棉花做托底,紡織企業不擔心原料購買問題,國內市場將持續供大于需的格局將持續。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數據,全國棉花工業庫存約89.7萬噸,環比增加0.7%,同比增加41.1%。2017年11月初,準備采購原料的企業占68%,環比持平,同比下降3%;持觀望態度的企業占30%,環比提高2%,同比提高4%;不打算采購棉花的企業占2%,環比下降1%,同比下降1 %。可見市場需求收窄,留給新棉銷售機會只有2-4個月,未來棉市將處于弱勢運行狀態,期貨盤面或將震蕩下行,未來中國棉花是否輪入將成為市場新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