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花網通訊員來稿:3月22日晚,河北滄州下起蒙蒙細雨。下雨天,喝酒天,筆者與一位軋花廠老板劉先生喝酒聊天。
先介紹一下:劉先生,河北滄州某400型軋花廠老板,經營棉花加工業已有20余年,現今棉花加工兼做棉花貿易。2016/17年度,劉老板共加工皮棉171噸,創歷史之最低。不得己之下,劉先生只能做一些棉花貿易工作,可是外行初入貿易行業,如初生之孩童之于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我們把酒相談,劉先生表露出了作為棉花加工行業從業人員的無奈。
“無米下鍋”的無奈。2016年僅加工171噸,這對于一家400型軋花廠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并非不愿收購,或不敢收購,只因2016年根本沒啥棉花可收。”劉老板介紹,2016年,作為河北省重要棉產地的滄州地區棉花面積滿打滿算也不到30萬畝,產量也就2萬噸左右。
“據我了解,2017年滄州的棉花面積繼續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大。”劉老板說,對于農民來說,種棉一年辛苦下來,弄好了一畝地也就能掙300-400元,種個3、4畝棉花累死累活,也才能掙1600元左右。而打工呢?一個勞力一個月的收入就4000-5000元,如果是技術工人則掙得更多。這種情況下,整個河北省幾乎每個村的成年男子都離家外出打工,家中的地或撂荒或種上省時省力的作物。
這筆者是了解的,作為棉花加工行業,少了棉花資源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何談賺錢何談發展?
新疆棉沖擊的悲哀
作為內地的400型加工廠,又有著來自新疆棉的成本沖擊。新疆棉大塊種植、規模化生產,本身種植成本就低于內地,更有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的支持,而內地呢,最高僅補2000元/噸。
因為地域的不同,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同。“從國家政策來看,支持新疆的力度明顯高于內地。”劉老板表示,2016年他們加工的171噸皮棉現今還剩80噸沒有完成銷售,根本原因就是新疆棉的壓制。
劉老板認為,如果目標價格在內地與新疆之間仍然施行不同的政策,那么內地棉花繼續減少,軋花廠們繼續關門倒閉在所難免。
“干不下去了,只能去關注棉花貿易商了。”劉老板的想法是,2017年關停軋花廠而專心做貿易。“真不想離開呀,離開是種無奈,是種被迫的選擇。”雖然劉老板在棉花加工行業“摸爬打滾”20余年,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都走過來了,但他感覺這次真得過不去了。因為他相信:識時務者為俊杰。
一個行業的興衰必有其規律,劉老板不敢跟天斗,也不敢根命斗,他表示他只能服從命運的安排。他認為,作為一個地道的、對棉花有感情的棉花人,放棄加工業之后的最佳選擇是這么幾個:
1、玩一玩期貨。2016年下半年,就有不少小伙伴放下加工去玩期貨,正逢其時,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期貨價格重心大幅上移,大家賺了個盆滿缽滿,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劉老板認為,要想跟得上潮流,要懂得期貨操作。
2、做點新疆棉貿易。“做新疆棉貿易很簡單,只要有現金流,做好物流就好了。”劉老板認為,未來新疆棉業還將大發展,作新疆棉貿易也是一種趨勢。
3、整點進出口生意。不管是棉花還是棉紗,作為棉花人,都要接觸一點,有了接觸才能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國棉業,也才能夠有胸懷有勇氣做好中國的棉花、棉紗。
“中國棉花人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選擇,大浪淘沙,又一次資源的大整合。”酒酣之際,我與劉老板不禁感慨,已是時不我待,幾多風雨幾多愁,風雨之后才更顯風流。讓我們一起在新的形勢下做好棉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