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花網專訊:3月30日,在華信萬達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2017年棉花大變局下儲備棉行情展望會議”上,中普偉業(北京)貿易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王昊宇從中國剛性缺口的情況下,國內政策導向將與國際市場產生的交互影響進行了分析。
剛性缺口即年度產量加上進口配額與2016年度消費量之間存在不易彌補的產消差。王昊宇表示,根據市場了解的情況和相關數據來看,國內供需缺口在200-300萬噸,業內普遍認為,剛性缺口不能完全通過國內增加產量來彌補,國內棉花供給將由目前儲備棉保障轉化為部分由進口彌補,這對國際市場可能造成巨大影響。
目前,國內棉花產量受目標價格補貼和儲備棉輪出政策影響明顯,前者影響供給,后者影響消費。
目標價格政策的影響直接表現在國內種植結構的區域、采摘方式、質量分布等出現了結構性變化,最明顯的是新疆植棉面積在全國占比大幅度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新疆植棉面積在全國占比已經由2010年的30.12%提升至2016年的53.47%;機采棉面積大幅提高,兵團90%以上采用機采棉,棉花質量也可以達到無“三絲”,與用棉企業需求匹配度有所提高。儲備棉輪出縮小了內外棉價差,從而間接穩定了消費基數。
王昊宇分析,在目標價格、輪出政策加上配合棉花進口配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剛性缺口的形成,目前缺口可以由儲備棉保障,隨著儲備棉庫存的減少,國內的剛性缺口需要尋找其他的補充。一種看法是國內棉花漲價提高我國、其他國家棉農種植積極性,植棉面積增加、供應增加從而抑制剛性缺口。剛性需求下,國內外棉價提高,互相影響,并通過自身協調,享受缺口帶來的棉價優勢,這之間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國際方面,美國是屬于棉價上漲容易提升植棉面積的國家,但增加的面積中有一部分是非灌溉的面積,最終能產出多少,完全靠天氣;印度情況不一樣,價格從50美分/磅到80美分/磅,但面積提升并不明顯。也就是說,棉價上漲并非一定能拉動棉花增產。國內方面,政策是植棉面積的關鍵性因素。今年目標價格水平為18600元/噸,且三年一定,另外增加了理論補貼上限(547萬噸),內地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出臺;儲備棉輪儲政策將由單邊流出到輪入、輪出階段;配額增發將以儲備直接采購還是以增發配額給紗廠形式,都是未知的。
在眾多不確定因素之下,王昊宇運用USDA數據模擬了2017/18年度全球棉價走勢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利多即天氣因素全球棉花產量持平、中性即全球棉花增產100萬噸,其中中國增產50萬噸、利空即全球棉花增產200萬噸,其中中國增產100萬噸。
那么2017/18年度全球棉花將出現哪些情況?王昊宇分析,第一,全球棉花植棉面積穩定,去庫存概率大,市場受季節、天氣因素影響特征明顯;第二,國內產銷穩定,其他國家增加種植面積,可能出現中國去庫存,其他國家乃至全球庫存不降反升,總體利空,但有利于儲備棉輪出;第三,新疆和內地植棉面積恢復性增長,國外面積穩定,形成去庫存與行情節奏延后;第四,全球植棉面積大幅提升,中國供需缺口由儲備棉彌補,外棉年度內供大于需,特別是3月輪出后,可能出現循環利空。
最后,王昊宇提醒參會嘉賓,剛性缺口是各種政策之間的博弈,中國將是驅動方和主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