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花網專訊:4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其中意見指出以新疆為重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主產區為補充,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3500萬畝,國家再次從戰略高度明確新疆棉花生產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強調了兩河流域作為棉花生產的補充地位。
近年來,由于植棉效益下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內地棉農植棉積極性下降,種植面積大幅減少,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統計,2016年全國植棉總面積在4384.5萬畝,其中黃河流域植棉總面積在832.5萬畝,同比下降24.8%,長江流域植棉總面積在574.5萬畝,同比下降27.7%,新疆植棉總面積在2904.5萬畝。內地“兩河流域”和新疆地區植棉總面積達到4311.5萬畝,占全國比重為98.3%,可見以上三地區是國內棉花生產最為重要的地區,而新疆則是重中之重。此次意見出臺,再次明確了國內棉花生產格局,新疆為主,兩河流域為補充。
此前內地棉花專業人士呼吁,鑒于內地棉花面積連續大幅下降,為了保證棉花供應數量和質量,穩定國內棉花供需,建議加大內地植棉支持力度,畢竟內地宜棉區還有廣大土地可以利用。
從2014年開始,為了穩定棉花生產局面,國家出臺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同時規定內地補貼范圍覆蓋山東、湖北、湖南、河北、江蘇、安徽、河南、江西和甘肅9省,2014年度補貼標準為2000元/噸,以后年度的補貼標準以新疆補貼額的60%為依據,上限不超過2000元/噸。從補貼力度上來說,國家早已將新疆地區作為棉花生產的中心區了。
雖然補貼實施了三年,新疆地區成效顯著,棉花面積和質量得到了保證,但是由于內地補貼標準低于新疆地區,棉農植棉收益有限。此次指導意見出臺,能否提振內地棉農植棉情緒,改善植棉窘況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