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棉纖維長度普遍不到28mm到如今的31.5mm,看似短短幾毫米的增長,卻是棉花品質從低端邁向高端的質的飛躍。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國棉聯盟理事長李付廣說,通過組建“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合作社+農工(農民)”的規模化技術經濟聯合體,示范田高品質棉花試種效果明顯,初步檢測示范田棉花纖維長度達到31.5mm,比周邊非示范田棉纖維長度提升4.1mm,且其它纖維品質指標均顯著優于周邊棉田,這對當地棉花提質增效、棉農增收脫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推進新疆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質增效,2018年,國棉聯盟在兵團科技局、農業局、第三師的大力支持下,以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為著力點,在兵團經濟最不發達、少數民族比例最大、植棉技術最落后的三師51團4連,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選育的高品質棉花新品種,流轉農民土地1300多畝,開展“南疆優質棉高產高效綜合示范暨精準扶貧科技工程項目”,并與兵團科技局51團4連“訪惠聚”工作隊緊密合作,對科技扶貧、鄉村振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均起到很好的典范作用。
兵團科技局副局長張軍表示,國棉聯盟的項目實施讓51團4連155戶民族棉農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土地流轉每畝地650元,對棉農來說是個相對穩定的收入,農民還可在流轉的土地上務工,這又增加一項收入來源。在示范棉田里,中棉所專家向棉農們算一筆賬,與原來的低產棉田300kg籽棉/畝相比,增產率達到50%,增產數量150kg/畝,加上成本的節約和品質的提高,收益有望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