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ll Sander吉爾·桑達重掌舵同名品牌。疑問是,還能回復品牌因其辭職而消逝的極簡風格么?
對于德國時裝設計師Jill Sander吉爾·桑達來說,是否純粹、正直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她于2000年首次從同名品牌辭職,原因是難以認同當時的品牌所有者、Prada普拉達首席執行官 Patrizio Bertelli提出的削減成本以保持盈利的計劃(1999年,Prada普拉達收購了Jil Sander75%的股份)。2004年,Jil Sander吉爾·桑達再次辭職,她認為Patrizio Bertelli將這間時裝屋轉向以配飾為主的生意并非合適的方向。
現在,Jil Sander吉爾·桑達再次回歸,受聘于同名品牌的新東家、家主營服裝產業的日本公司Onward Holdings Co., Ltd.。在更改品牌方向8年之后(2004-2011),2012年1月,Jil Sander吉爾·桑達決心要將品牌的主線拉回時裝方面,并堅持苛刻的設計質量標準。她在回歸后的首次女裝秀結束后接受采訪時表示,盡可能的保持產品線的高端質量非常重要。“我們現在要做的,一要弄清楚如何促進生意的增長;另外,保持高端的奢侈品公司品質是核心。”
Jil Sander吉爾·桑達的發言在其春夏女裝系列中得以體現:節制、清新冷色調以及極簡主義。系列以地中海藍、勃艮第紅、煙絲黃、純白顏色為主;如清教徒般謹慎的建筑廓形,似乎是Balenciaga巴黎世家與孟諾教派(Amish clothing)服裝風格的融合。在采訪中,Jil Sander吉爾·桑達拿出了2件最喜歡的衣服,并自豪的宣稱用“一種來自日本的特殊絲質材料制成”,這兩件衣服分別是:藍色棉質雙面外套和一件毛衣。
該系列已得到了零售商的大力認同,據傳訂購數量可觀。Neiman Marcus尼曼時尚總監Ken Downing表示,“我在后臺與Sander桑達交談的時候獲知,她希望將該系列重新帶回服裝系列,和原來一樣。我想我們的顧客們會很容易理解這個系列。該系列克制、平衡毛病帶有一些些的可愛的女性化色彩,非常具有設計師風格。”
公司高管也對此次設計師的表現表示滿意,8年后召回Jil Sander吉爾·桑達似乎是一場賭注。在此之前,品牌擁有比利時設計師Raf Simons(現已轉投Dior);銷售方面,公司CEO Alessandro Cremonesi也謹慎的表示“滿意”;眾多的時尚評論員,包括深有影響力的WWD專欄記者Bridget Foley也寫到,“Raf Simons在Jil Sander的成就對這家公司的貢獻‘重大且核心’”。
可惜的是,評論界的好評并未使盈利有所增加。在Raf Simons的任期內,公司始終處于虧損狀態。2011年,收入14%的上漲,收支幾近平衡,不過根據公司首席執行官Alessandro Cremonesi稱“主要歸功于縮減開支和更有選擇性的分銷渠道策略”。Alessandro Cremonesi補充說,公司的管理層相信公司的增長前景可期。目前Jil Sander年銷售額在1.4億美元左右,并有望回復至之前2.5億美元的水平。Jil Sander管理層認為,恢復原有銷售水準的方式就是回歸品牌的DNA本源。品牌主席Franco Pene認為,回歸品牌DNA的最好做法,就是“同名設計師的回歸”。
Jil Sander的回歸也多虧了在Jil Sander吉爾·桑達的管理者眼中,前任Raf Simons對其工作并不甚投入。之前媒體多次有傳言稱,Raf Simons將取代Yves Saint Laurent伊夫·圣·洛朗前任設計師Stefano Pilati的職位,最近一次的傳聞發生在2011年9月出現,Jil Sander吉爾·桑達官方當時辟謠說,品牌已與Raf Simons新簽署了兩年四季的工作合同。
除此之外,Jil Sander吉爾·桑達品牌管理者們開始私下與Jil Sander接觸。與此同時,媒體報道Raf Simons正在與Chri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奧接觸,應聘2011年3月John Galliano約翰·加里亞諾離職后空缺的創意總監一職。當時看來Raf Simons已經在醞釀離職。Jil Sander吉爾·桑達主席Franco Pene表示,“如果Raf Simons準備去Dior迪奧,取代他來設計Jil Sander吉爾·桑達是唯一的候選人就是Jil Sander。”
Dior迪奧對以上的傳聞沒有做出任何回應,Raf Simons也仍努力設計JilSander吉爾·桑達的秋冬時裝秀。令人好奇的是,這場秋冬時裝秀看上去像是進入Dior迪奧前的探索,充滿著復古Dior迪奧的氣息:粉紅色、奶油色的中長袖羊絨外套、落肩連身裙。在米蘭時裝周的前兩天,Jil Sander吉爾·桑達宣布了設計師Jil Sander的回歸。Raf Simons似乎受到被忽略的傷害,幾天后,他告訴記者,“我要永遠的離開米蘭”。這條消息最先被紐約時報的Cathy Horyn報道,而Raf Simons帶著淚眼的傾訴對象正是Cathy Horyn。
在YSL宣布聘用Raf Simons的競爭對手、法國設計師Hedi Slimane為品牌設計師后,Dior與Simons的談判才開始變得認真起來。在YSL宣布聘用Hedi Slimane的一個月后,Dior宣布了與Simons的合作消息(在此報道寫作期間,Raf Simons的發言人拒絕對此發表評論)。Franco Pene表示,“重新請回Jil Sander吉爾·桑達是一項戰略性決定。我們百分之百確定這是對的。”
在過去的20年間,時尚的圈子一直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或者由創始人運營的小公司到每年營業額數十億的國際大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就像某個被壟斷的財產被賣來賣去;被期待著產生各種快速的利潤,然后被誤解、被轉賣。
在這場競逐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創建同名品牌的設計師們。不管賣出同名品牌是主動或是被動,設計師們一生的作品都經受著損毀。有如此遭遇的設計師名單可以很長:Hervé Léger荷芙妮格、Jean-Louis Scherrer讓·路易·雪萊、Romeo Gigli羅密歐·紀禮、Inès de la Fressange伊娜·德拉弗拉桑熱、Emanuel Ungaro伊曼紐爾·溫加羅、Hubert de Givenchy戚伯特·紀梵希、Chantal Thomass尚塔爾·湯瑪斯、John Galliano約翰·加里亞諾。有些設計師重新出發,例如Léger,創建了一間名為Hervé L. Leroux的小型公司。大多數受到商業損毀的設計師,被不那么的知名的、易被消費的年輕設計師所取代。現今一位設計師在同一份工作上堅持許多年的情況已經變得非常少見。時裝屋就像一扇旋轉門,設計師出出進進。
這次已是Jil Sander第三次回到這間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了。“第一次的離開并非那么瀟灑”,“第二次(離開)更加難過。變賣了受眾所有的公司股份、切斷了一切和這家公司的聯系”。在其后的歷程中,Jil Sander任職一家上市公司的創意總監,并不擁有任何公司股份,也不列席董事會。在那家公司若沒有快速的業績,她和Raf Simons一樣,隨時會被其他人取代。
考慮到Jil Sander 68歲的年紀,第三次回歸風險頗大,這個問題讓Jil Sander桑達猛然冷硬,冰藍的眼睛像兩把梭鏢。“你知道,這不是一個好問題”,Jil Sander 堅定地說,“你也可以認為我曾經就此問題自問過”。Jil Sander舒了一口氣,“有創意的人的創作動作能為他們帶來快樂。年齡對回歸并沒有什么問題,相反,與年齡成正比的是經驗。”
Jil Sander相信第三次的回歸是“命中注定”。說道這里JilSander突然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回顧過去,就像一場旅行,被某種神秘的東西驅趕著一直走到了今天”。Jil Sander指向天空,“盡管我們學會不后退、不重復,只管超前看,但就Jil Sander,這是一個例外”。
這位極簡女王原名Heidemarie Jiline Sander,二戰期間出生在德國漢堡郊外,她的母親將其名字改短叫Jil。Jil Sander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成為一家時尚雜志的編輯,先移居紐約服務于《McCall》雜志,后返回德國為《Constanze and Petra》雜志工作。最終,Jil Sander開始嘗試設計師的工作。“我對當時為女性設計的褲子非常不滿意”,她曾經就此事解釋過,“當時并無為現代女性設計的時裝,充滿著陳詞濫調。是時候為女性的衣櫥來一場大變革了。”
1968年第一個女裝系列面世,150件成衣或許可以成為其風格式極簡主義的經典作,時年Jil Sander只有25歲。一星期后,系列在街邊店全部售出。店鋪開設在德國漢堡的P?seldorf區一條嘻哈風格的購物街Milchstrasse街(銀河街)上。
1973年,同名品牌正式上線,后在巴黎時裝周上亮相,但反應平平。Jil Sander告訴記者,“我當時并未準備好,難以承受更多”。后她返回漢堡,時裝秀也僅對有限人員開放。
1987年,Jil Sander決定重返主流時尚圈,這次選在了米蘭,與注重定制細節和炫技的巴黎不同,米蘭更注重傳統的材質和剪裁。在90年代早期,Jil Sander吉爾·桑達利落的剪裁獲得了編輯與零售商的認可。時任Haper’s Bazaar主編的Liz Tilberis表示,“Jil Sander利落的褲型與海軍風格的外套奠定了其極簡女王的定位”。
彼時,Jil Sander對品牌的發展充滿信心:購買了一棟由建筑師Martin Haller設計的、位于德國漢堡的充滿神秘色彩的白色大樓作為工作室與陳列室。1989年,Jil Sander出售公司33%股份在法蘭克福和漢堡市場募得5,600萬美元的資金,用于品牌擴張。品牌的主要動作發生在1993年,設計師在巴黎開設了一家3層、一萬平方英尺的店鋪。全店以白色及奶油色為基調,只手為蒙田大道添加了生的力量。
很快,Jil Sander的美學理念得到時尚界的廣泛認同。她與澳大利亞設計師Helmut Lang、意大利設計師Miuccia Prada一起,成為時尚界簡潔主義的領頭羊。但也并非所有的人都粉簡潔主義。有人指出這是一種軍國主義的體現、法西斯主義余毒未清……異議諸如此類,但極簡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能賣并且逐漸成為高端時尚裙裝的標準。
然后到了1999年,令整個時裝產業感到震驚的是,Jil Sander將公司75%的股份賣給了Patrizio Bertelli。后者是Prada的首席執行官,也是Miuccia Prada的丈夫。同年,Patrizio Bertelli還購買了Helmut Lang 51%的股份。至此,Patrizio Bertelli“消滅”了其夫人的兩大競爭對手,時尚界極簡主義的三大標志性品牌全部收歸Prada集團旗下,由Prada負責各個品牌的生產與分銷。
每個人都在等待,具有堅強意志、獨立、從來只為自己工作的女設計師Jil Sander遇到同樣只堅持自己意見又性急的Patrizio Bertelli,二人之間的合作能持續多久。4個月后,結果正如大家所知道的。
有媒體跟進報道兩人的主要分歧,認為集中在原材采購與制造兩方面:Jil Sander要求最好的材料與手藝;Patrizio Bertelli要求削減開支。對于Jil Sander這樣品牌等于聲譽、追求最好質量的設計師來說,削減開支是不可想象的。2003年Jil Sander表示,“我們二人對怎樣運營公司有不同的見解”,“并不希望離開,但實際情況不得不如此”。
Prada集團的發言人拒絕對這篇報道發表評論。但在JilSander首次離開Jil Sander吉爾·桑達的2000年,Patrizio Bertelli告訴一群記者:“我們也不希望她離開。是她那些糟糕的顧問們。她主動要售賣自己的公司,而我們是最好的買家。按照當時的協議,她將繼續參與設計,我們負責管理,成本與產品當然理應屬于我們的管理權限范疇。她的意思,好像是我們干涉了她的工作。”
離任Jil Sander吉爾·桑達后Jil Sander收到了很多工作邀請,但都被她一一拒絕。對她來說,是時候進行反思與警醒了。Patrizio Bertelli雇傭了一名來自巴黎的零售商Milan Vukmirovic頂替Jil Sander的職位。結果糟的驚人,銷售一路下滑,公司虧損。更讓Patrizio Bertelli陷入困境的是,Prada集團準備2001年9月中上市的計劃也因“9·11”事件而延后。Patrizio Bertelli意識到Jil Sander能幫助自己恢復Jil Sander吉爾·桑達品牌的活力。在Jil Sander離開的幾個月后,Prada重新開始與Jil Sander接觸。這一接觸差不多就是2年。Jil Sander告訴記者,“我們不希望犯同樣的錯誤,我說過,‘我回來可以,但一切都要對’。”
2003年5月,Jil Sander與Prada集團簽訂了一份6年的合同,并獲得了一個在集團董事會的席位。Patrizio Bertelli稱贊Jil Sander是其同名品牌的“靈魂與動力”。在兩人的計劃中,Jil Sander品牌將擴增店鋪數量、彌補Milan Vukmirovic領導下迷失的男裝系列,并擴充配飾系列。回歸后接受采訪時Jil Sander表示,“我們現在共同意識到,我也需要一部分管理的領導權。作為創意總監,我需要有做出決定的授權。實踐也證明我知道如何執行領導力。” Jil Sander也補充道,“即使還有離開的一天,也不會中途流產。”
傳媒界對Jil Sander與Patrizio Bertelli的二次合作并不看好,將其比做Richard Burton與Elizabeth Taylor的失敗二婚。這次合作持續了18個月,因為對公司成長的看法不同而再次分道揚鑣。根據官方聲明,“分歧不可彌合”。Prada發言人補充,“對Jil Sander未來財政計劃的的意見有所分歧,而非創意領域。”
這次,Raf Simons取代了Jil Sander的位置。之前Raf Simons作為男裝設計師從未涉足過女裝領域。Helmut Lang與Patrizio Bertelli也有矛盾,并于2005年離開同名品牌。現在,Helmut Lang作為一名藝術家定居長島。
2006年,Patrizio Bertelli將其在Jil Sander、Helmut Lang所持的股份分別賣給了CCP(ChangeCapital Paerners——一家由Halley家族支持、 CarrefourGroup 前首席執行官、Marks& Spencer前主席LucVandevelde領導的英國私募基金)、Link Theory(一家日本公司)。CCP領導人LucVandevelde在其時的一個采訪中表示,“私募股權更加專注”。當矛頭指向Patrizio Bertelli,Luc Vandevelde認為,“時尚巨頭都喜歡建造美妙絕倫的大教堂而不是商店,但首要的事情是生存”。
即使Patrizio Bertelli的本意不是消滅掉妻子的兩位競爭對手,但Helmut Lang與Jil Sander的淡出時尚圈讓Miuccia Prada順利成為了奢侈極簡主義的 Catherine deMedici 卻是不爭的事實。
CCP原本寄望于恢復Jil Sander公司的盈利能力,并在5-7年內將公司賣出。為削減開支,CCP關閉了Jil Sander在紐約、倫敦及巴黎蒙田大道上的三家旗艦店,并在較便宜且小的位置開設精品店。稍后,CCP繼續縮減公司規模,關閉了位于德國的,略微不那么重要的生產及物流基地。Jil Sander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這些,仍止不住的心痛,“當我走上蒙田大街上的時候,盡量不去看被關閉的店鋪,太悲哀了”。
兩年內,Jil Sander逐步回復了適度利潤。但2008年,CCP還是沒能等到巨額利潤來到的那天,便以2.44億歐元,三倍于收購價的價格將Jil Sander賣給了OnwardHoldings Co., Ltd.。2011年,Onward推出名為Jil Sander Navy的低端線。這一產品線由一獨立于Raf Simons領導下的團隊負責設計。
與此同時,Jil Sander與日本快時尚公司Uniqlo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合作,為Uniqlo優衣庫推出+J系列。Uniqlo優衣庫全球店鋪超過1,000家,年收入達120億美元。Jil Sander表示,這一做法,是希望將“為年輕人帶來價格合適的好設計”。
為達到這一目標,Jil Sander對+J系列付出心力,從設計到零售親力親為。+J也不負所托,標志性的售價300美元以下的藍色外套,銷量極好。受此鼓舞,2010年4月,她與Uniqlo優衣庫簽訂了3年的合同,宣布無限期的為其服務。
計劃趕不上變化,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改變了Jil Sander的計劃。“當時我在Uniqlo的30層大樓洗手。陳列柜到處搖擺,墻壁就像在滑雪一樣。2個小時后,我們才從大樓中出來。四處都是火警的鈴聲,其他的大樓都在搖動。”
幾個月后,Onward發出訊號,詢問Jil Sander重新回到同名品牌公司的可能性。當時Jil Sander沒有確定,因為那是還有與Uniqlo優衣庫有合約在身。9月份,情況發生了變化,Jil Sander成功從這段合作關系中解脫了出來。根據官方聲明,“雙方均相信,已達成所有在最初設定的合作目標”。總結來看,Jil Sander為Uniqlo優衣庫設計了5個系列的產品。盡管說法上有些矛盾,Sander表示,“非常棒的經歷,但我覺已經夠了。”
并非只有Onward公司對Jil Sander敞開大門。Jil Sander承認,“有很有吸引力的機會,秘密的機會”。直到WWD的日本記者在今年2月份巴黎的面料展上了解了Jil Sander的新動向。Jil Sander承認自己有新項目啟動,并將在幾星期內宣布。
一切如報道的發生了。Raf Simons如他所說離開了米蘭,并帶走了幾名助理,一起去到了Dior。Jil Sander搬回了工作室,并直接開始設計6月份展出的男裝系列和9月份米蘭時裝周的女裝系列。目前,Jil Sander的作品并非T臺上唯一的極簡風格。自她離開后,英國設計師Phoebe Philo強勢崛起,目前她是LVMH旗下Céline的創意總監。
Jil Sander的設計天賦與近些年的時尚風向相互錯過。許多公司要數量勝于質量,為利潤制造好看的產品。Jil Sander的設計,不同于她的大部分競爭者,Jil Sander的設計依然精致地走在時代的邊緣,她的設計也提醒我們,一個剪裁得當的棉布裙也可以非常詩意地存在。
Jil Sander回歸后的首秀得到了媒體、圈內人士尊敬的掌聲,你可以感受到編輯們對于Raf Simons極少帶來的女性氣質的懷念。第二場針對零售商的時裝秀,空間內充滿著歡呼,零售商們為設計師的回歸歡欣鼓舞。
Jil Sander的老板Franco Pene站在第二場秀的后排看完了整場秀,“這實在是其過去風格的延續,但也更加不同,因為時代變了。這是品牌的本質所在。”
Jil Sander對Franco Pene的意見表示贊同,“老實講,能回到這里完成未繼的事業實在太好了。”坐在午后陽光穿透的白色陳列室中,Jil Sander深感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