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倫敦的李筱像是一塊海綿,悄無聲息地吸取著這里最為傳統的服裝手工藝精華,而這座城市潮濕而自由的藝術空氣,又悄悄打開了她毛孔中一個個藝術觸角。從學校的圖書館,到她最愛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和維多利亞阿爾伯特美術館(V&A Museum),每一個角落都能化作她靈感中最新鮮的點子;至于周日大大小小的市集則讓她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年輕設計師與藝術家,每一次談話都像是設計世界里的一次烏托邦式旅行。她認為很多時候沒有必要刻意尋找靈感,更多地關注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恰恰會帶來更多的驚喜。生活中很多精彩的細節,她都會加入到設計中去。“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很真實,也可以打動人。”李筱這樣透露著自己的靈感小秘密。
許多國內的時尚專業人士開始關注李筱,是從幾年前創意星空的舞臺上開始的。那時的她與現在一樣留著齊劉海短發,有著略微稚氣卻又非常堅定的眼神。設計中那些糖果般亮眼的色彩與布偶般幾何大塊面的夸張廓型讓她從不少學院派的設計師中脫穎而出,而彩色毛線編織的精巧手工與天馬行空的小細節更是她最為標志性的個人風格。其實李筱的參賽也充滿著偶然性,彼時是她在本科畢業后給自己放的一個小假期,在回國休息的一個月中就去報名比賽,卻沒想到最后進入了5 強:“當時想著比幾個禮拜就可以回家休息,然后去讀研究生。其實心里也覺得我的風格應該不適應國內的比賽,完全是以休假的心態去參加的。”這次小小的試水讓李筱式的設計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而她似乎也沒有順勢媒體所帶來的曝光率建立自己的品牌,而是重新回到了學生生活。
幾年后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的李筱,顯然作品的風格日臻成熟完美。相較如今的簡約大氣,她卻并不認為成熟的設計風格是做加法和減法。到現在她還是很喜歡本科畢業作品的某一部分,那更像是她彼時的一個狀態和心情。而研究生的作品風格,是她在念研究生時期給自己的一個目標:簡單實穿,同時有許多摩登現代的元素在里面。“至于說加法減法只是一種技法的變化,這取決于你想以什么樣的方式打動人。之前我打動人的地方可能是特別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東西,那些就是加法堆砌上去的。現在打動人的部分可能是新的技術和大家從沒見過的元素結合。如果是這樣你再往上進行堆積的話,可能出來的效果就不太成熟。”
她始終認為設計師的個人風格并不會被表現手法所局限,了解她的人都知道李筱最根本的風格沒有變化。在她剛上研究生的時候,這曾經是她和老師一個重點探討的話題。那時老師們很欣賞她本科和創意星空時期的作品,她個人想把它做得更加簡單實穿。她的導師規勸她最好不要放棄自己那個風格,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那么有趣和讓人驚艷,如果要把自己的東西做得商業或是實穿,可能就會失去最珍貴的一部分。這些話對于重新定位自己設計的李筱無疑是醍醐灌頂,她認識到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或是讓別人認識到你的風格,就必須要有很強烈和與眾不同的地方,才足以支撐起自己的整個構思。于是這幾年一路過來,她都保持著既把設計做得很實穿,又保持了視覺沖擊的那部分。這一次獲獎的系列就有著夸張的戲劇化的設計元素,但同時又是比較實穿的作品。
感性與理性之間
與李筱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所不同的是,每當提及設計,她的口氣中總有著與年紀不相稱的成熟與嚴謹,仿佛她在談論的是嚴肅的科學。她說自己是一個經常游走在感性和理性中間的人:職業生涯,規劃性的東西,一切想實現的東西她就會盡最大努力去實現。但是做設計的時候她卻會把自己的感性放出籠子。她認為這是設計中必須的,不能讓理性的東西去控制設計,這樣很難打動人。而在不少細節設計里,深思熟慮的工作也必不可少。因為對一件完美成熟的設計來說,許多東西需要反復推敲才能出現精彩的細節。而私下里生活中的李筱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朋友,任性地做比較想做的事情,到處旅行玩樂。而每當開始工作,她就像機器娃娃一樣“啪嗒”一聲按下開關,連續十幾個小時工作也不知疲倦。
本科期間就曾在Vivienne Westwood、Alexander Mc-Queen、Gareth Pugh 等品牌的實習為李筱累積了不少真正的實戰經驗,在那里她變得更成熟,想法上也有很多改變:“一個設計師的品牌可以成功,除了設計好,其他方面也很重要,設計師并不是坐在設計工作室里畫畫就可以了,而是要站在穿者和對方的角度考慮設計,并不是強調自我價值的一種自娛自樂。”由此,她真正從一名設計學院的學生加入到了時尚產業的鏈環中去。
而飛速更替的時裝產業也讓這位年輕設計師產生了不少疑惑,她認為過度成熟的時裝產業對于設計師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時尚的頻繁更替使得設計師在每一季拿出來的東西可能很相似,甚至有的設計師水平就停在了那里。“因此,不管在什么行業里都需要沉淀自己,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規劃一下未來,有自己的積累,才能有好的東西。”她一板一眼地分享著自己認真的見解:“如果你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團隊的話,很快就把自己掏空,一個好的品牌最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團隊去支持,而不是一個個人行為,團隊會有更多更新的想法。”作為設計師的李筱自然能感受到這個行業有多么迅速,甚至有許多浮躁的東西,所以她時常要提醒自己沉淀下來,經過積累才能拿出來更好的東西。
無疑,ITS 的比賽為李筱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曾經的創意星空對她來說是個偶然的話,ITS 則一直在她對自己的職業計劃里:“很多年前我就知道了這個比賽,當時就想,等時機成熟了我一定要參加這個比賽。但其實參加這個完全沒想過能拿獎。只是以一個很虔誠地心態去參加。”她這樣說道,而當比賽的桂冠真正戴在了她的頭上,巨大的驚喜也隨之而來。不只是國內的媒體或明星開始支持她,國外媒體與買手店也與之紛紛聯系,最近的她就在忙著接受fashionscout 的邀請做一個小展覽,并開始著手申請倫敦時裝周的秀場。就連前意大利版《Vogue》總編兼時尚圣地10 Corso Como 創始人Carla Sozanni 在提到最感興趣的中國設計師時也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李筱的名字。
李筱本來的計劃是開始自己的品牌,或者是找一下工作。而如今她就要啟程先去Disel 的總部實習6 個月,很多外國的品牌也紛紛給她發來了工作邀請:“這些品牌本來都是我夢寐以求的品牌,覺得自己不知道要花多少努力才能進去。”說到這里她難掩語氣中那份小女孩似的小激動,而她又想了想很嚴肅地補充:“但是不管怎么樣,我處于高處還是低處,設計師最不能放棄的就是設計。名氣重不重要我并不是很清楚,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作品,不能因為外界的影響忽略了最本質的東西,我還是希望可以好好做設計,不斷努力走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