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高定 為難的成衣”
北京商報:細究國內設計師的成長,多數從高級定制起步,慢慢轉向成衣,您怎樣看這樣的發展路徑?
楚艷:這的確是非常尷尬的共性。以自己為例,楚和聽香的品牌做了六年,今年才開始慢慢發展成衣市場。“高級定制”這四個字其實遠沒有聽起來那么高端大氣,很多是不得已為之。定制工作室的創業成本相對較低,而做成衣的運營成本卻非常昂貴,這種情況下做成衣像童話一樣。
北京商報:今年國內買手店發展勢頭很猛,這會讓成衣的童話變成現實嗎?
楚艷:買手店是多了,但買手制的商業環境還不成熟,剛剛開始做而已。坦率地說很多買手店名氣大,商業上并不是很成功。
剛成長起來的買手商業模式撞上有著頑固消費習慣的市場,困境可想而知。很多消費者并沒有到買手店、設計師集成店里去買衣服的概念,這需要買手、設計師和消費者一起成長,盡管緩慢,但改變已經開始了。
“使命仍是引領 談商業尚早”
北京商報:在集合店,發現設計師品牌的衣服標出兩三千塊的價格稀松平常,究竟如何定位消費者?
楚艷:也許現在談定位還為時尚早,定位直接關系的是商業價值、市場細分。而目前獨立設計師作品對于市場的貢獻還僅僅是引領,告訴大家衣服可以是有表達、有品質的。有消費能力,同時尋求特殊產品、特殊創意的消費者,會發現他們還有傳統購買渠道之外的選擇。但一切遠沒有成為主流,甚至距離成為主流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包括我正在做的植物染色。但設計師的作用就在于此,走在市場之前。
設計師的探索價值更為突出,引領意義也更為突出。但正因為是探索,難以攤薄成本,價格自然不低,愿意嘗試體驗這種文化的消費群體先消費起來,進而帶動更多人。而設計師要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讓產品和設計盡快成熟起來。
北京商報:這個過程很尷尬,坦率地說如果要我花8000元去買一條不知名的獨立設計師的裙子,也許我寧可用同樣的價錢去買普拉達的一個小小錢包。
楚艷:近一兩年,從政府層面到市場層面的大力扶持讓業內可以明顯感覺到變化正在發生,尷尬也許就是時機。第一夫人的出訪讓世界開始關注中國風服飾,讓設計師開始回頭審視自己已經具備的力量,不再那么怯懦地面對市場。
另外,奢侈品消費已經明顯不如從前,各種原因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大牌購買欲望降低。這些對于中國設計師品牌的成長其實是機會,會有更多人關注民族品牌。會有人希望尋找到不降低品質的奢侈品替代品,它必須是獨特的、有品質的、能顯示消費個性又能拿得出手的,去套這些標準,不難發現,獨立設計師的作品是契合度最高的。如果五年前我來做楚和聽香的品牌,可能效果遠沒有現在好。
“歐洲不缺設計 中國印象廉價”
北京商報:您提到第一夫人出訪的影響力,是否我們的設計師“走出去”會有更好的發展?
楚艷:毫無疑問,第一夫人出訪可謂時尚界的一針催化劑,對國內服裝設計領域影響巨大,當初戴安娜出訪也是力推穿自己國家品牌的服裝,這對設計力量的支持、對消費者的引導有很大作用。但是,歐洲太不缺設計師了,盡管有好設計仍然可以吸引買手注意,但是已成習慣的思維是,他們認為從中國來的就該很便宜,而好品質的東西必然來自歐洲,這種觀念根深蒂固。
國內設計師習慣抱著“墻里開花墻外香”的態度,希望先在國際市場引起關注再推國內,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出去“闖”市場的設計師得到的回報,不過是國內炒作時能多一點資歷的表述而已,告訴國人我們在國外也有店、也有市場、也有人在代理,至于好不好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甚至有些設計師會把自己的品牌掛上“made in italy”、“made in france”的標簽,其實我們的加工工藝完全值得自信,踏踏實實做自己的設計、自己的文化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