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年輕的馬可考入蘇州絲綢工學院,在工藝美術系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就讀。這位學習服裝設計的東北姑娘也許當年就已經相信,多年之后,她的作品會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我從學習服裝設計那一天開始,就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服裝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國際上卻沒有一流的中國服裝品牌。那時就感覺改變現狀對于中國設計師而言,是一項義不容辭的使命。就是這種使命感和從事設計的樂趣,讓自己在這個領域堅持到今天?!?/P>
五四青年節前夕,馬可這樣回答了新華社記者關于“青年與夢想”的提問。
馬可說,她也曾經歷青春的茫然痛苦,一直以來也是“懷揣夢想,面對現實”。但在她看來,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只是需要做好平衡。
“懷揣夢想幫助我們自我實現,面對現實讓我們腳踏實地。一切夢想和追求都不應脫離生活本身。要想開拓一條新路就必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彼f。
馬可的經歷驗證了她自己的話。1994年大學畢業后,馬可被分配到廣州一家小型服裝公司,走上職業服裝設計師之路。就在當年,23歲的她以“秦俑”系列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
1995年,24歲的馬可獲得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并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第二年,馬可與他人一起創立了品牌“例外”并擔任藝術總監。現在,這個品牌已經成長為在全國擁有近100家門店、年營業額達數億元的產業領軍者。
2007年2月,馬可作為中國第一位在巴黎高級時裝周上開發布會的設計師,發布個人品牌“無用”。也就是在那一年底,知名導演賈樟柯以“無用”為主題的紀錄片《無用》,獲得當屆威尼斯電影節紀錄片最高獎項。在許多人看來,這部紀錄片同樣展現了中國服裝產業需要轉型升級的緊迫現實。
在這部紀錄片里,馬可說,她創立品牌的動力源于“氣憤”——因為不滿周圍的品味過于趨同。
她告訴記者,中國服裝設計需要“實力派”,這意味著設計師需要遵循自己的本心生活,“不盲從、不跟風,一生做好一件事”。
“夢想是方向而不是結果,而方向永遠比結果更重要。在我看來,走在通向夢想之路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彼f。
在馬可看來,機遇并不會從天而降,“只有長期對信念的堅持和踐行才會吸引機遇。我更樂于長期投入在自己所熱愛的事物上。我相信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機遇會不請自到?!?/P>
馬可強調,年輕人最難能可貴的是堅持獨立思考。她同時告誡:“年輕人比較看重技能的提升,但是如果沒有人格品德、智慧心性上的提升作為基礎,技能上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P>
現在,馬可長期定居在廣東珠海。在她手中,“無用”設計工作室成為一個致力于傳統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的公益性團體。她說,她的目標在于通過手工精心制作的產品向世人倡導自求簡樸的生活,追求心靈的成長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