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地下室卻獲國際大獎
1992年大學畢業至今,已經在中國服裝設計領域打拼了二十多個年頭的屈汀南回首來時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巴黎留學期間的一場比賽。
“那時候巴黎服裝界對中國設計師不認識也不認可,我自己孤身一人在那里求學,只能住在250法郎一個月的地下室。”屈汀南皺著眉頭告訴記者:“地下室上面就是地鐵,搞得我現在聽到地鐵的聲音都很難受。”
雖然在成績上是班上的佼佼者,但屈汀南仍然有著不被國際頂級時裝界認可的痛苦。“國外原創設計的氛圍特別濃,我深刻地認識到,國內只做加工的服裝業離世界舞臺還很遠。而我需要一個機會來證明中國的服裝設計也有優秀的人才和元素。”屈汀南說。
1999年的法國,恰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了“雅致中華”第三屆二十一世紀生活文化設計國際大賽。“我毫不猶豫就報名了”,屈汀南回憶,“當時比賽要求參賽者思考‘我們拿什么給子孫看’的主題。我馬上聯想到了我們順德人最喜歡用的莨紗。”
原來,屈汀南的家族祖輩曾經營絲綢繡品,他小時候就經常看人家曬莨。雖然后來這項傳統工藝漸漸式微,但在屈汀南心中還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我想給子孫看的就是我們家鄉最‘土’的東西。”于是,屈汀南用莨紗,配合傳統廣繡完成了作品去參賽,結果好評如潮,一舉榮獲“世界民俗文化獎”、“21世紀設計大獎”兩個大獎。
堅持用有中國特色的布料
正是因為這次獲獎,讓屈汀南第一次深切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服裝在國際上如此受歡迎,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傳承、推廣中國傳統服飾,設計中國原創時裝的夢想。
“回國后我堅持用麻料、絲綢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天然織物設計服裝。”屈汀南的堅持也為整個中國服裝設計行業帶來了一股新風,“例外”等品牌的設計師們也是從那時開始偏愛極具中國特色的元素物料。
如何令中國服裝設計具有生命力?屈汀南認為,最大挑戰就是原創力。
“西方時裝夸張的剪裁和裝飾對中國人來說,無論體型還是審美上都不適用,中國人需要自己獨有的時裝風格。”屈汀南認為。
“香港回歸后街頭曾經一度流行‘大龍大鳳’的‘中國風’,但由于沒有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設計,大家慢慢地也就不穿了。人們對服飾的要求總是不斷提升的,當他們不再滿足于到哪里都穿著同樣的POLO衫時,他們會重新尋找中國服裝。如今,以馬可為代表的服裝設計師開始探索中國現代服裝風格。”
在屈汀南看來,中國服裝行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前基本依靠加工賺錢,抄襲歐洲的版型再改小就生產,到現在開始尋找自己長久發展的靈魂,原創設計已露端倪,“樂觀地看,再過五年中國服裝會崛起”。
眼下,屈汀南正忙著籌辦8月的廣東時裝周發布會,希望為大眾樹立高級時裝和定制時裝的標準。他相信,將來中國一定會有比香奈兒、迪奧更有沖擊力的服裝品牌。
人物介紹
屈汀南
服裝設計師,廣州T.I.T創意園嶺南服飾博物館館長,曾創立汀南女裝、Gary Wat 高級女裝等多個服裝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