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顧客思維壁壘被打破
記者:隨著越來越多的海外高定設計師到中國“淘金”,他們發現在中國會遇到不少阻礙,比如語言障礙就會影響高定的服務感受,您怎么看?
趙倩:語言的阻礙并不局限在交流層面上,因為語言代表了一種思維模式。而中國的高定客戶也越來越國際化,國際化不單是指硬件,正是因為這些海外設計師的到來,才能打破中國消費者對于高定思維模式的壁壘,這肯定是一大趨勢。
記者:法國設計師到中國來,在設計理念上與中國消費者會存在代溝嗎?
趙倩:如果客戶只是擁有大量財富,但是對文化沒有介入和了解,那么代溝肯定存在。文化之間會有差異,但也有共通的部分。拿破侖時期的家具中就有中國元素,而圓明園在最初設計時也有意大利設計師參與,就像是中國的設計師去法國做高定,也能與當地的客戶擦出靈感火花一樣。所謂代溝,其實是我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在作祟。
中國設計需要海外話語權
記者:您認為中法高定設計師之間的差距在哪里?
趙倩:我們一直以來都把法國設計師作為標桿,我覺得這很奇怪,因為每個國家的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的教育體制使得設計人才的思維模式相對固定,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有機會去國外游學。你可能無法和這個設計師說一樣的語言,但當你看到他的作品時會產生相同的感悟,所以我認為靈感是天生就共通的。
記者:未來中法間高定設計師的交流會著重哪些方面?
趙倩:目前我們正在把一些法國設計師介紹到中國來,和相關企業進行合作,還會把一些中國設計師帶到海外去。我們希望中國設計在海外擁有話語權,要爭取話語權就不能排斥海外力量的介入,因為一扇門如果一邊堵死了,另外一邊也不會太暢通。此外,我們現在在做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理念是“中國定制”,定制是一種體驗過程,而高級定制也只是定制的一部分。在網上快消風靡的今天,會有另外一種極端出現,那就是在實體店里的文化、歷史的體驗消費。 北京商報記者 黃天玉
高級定制門檻
●高級定制在法國是法律稱號,在全球也不過20家。
●品牌所有時裝及配飾必須為私人客戶設計制造;在巴黎要有工作室,且至少有15名專職人員。
●常年雇用三名以上的專職模特。
●參加法國高級時裝協會舉辦的每年兩次的高級定制時裝展示。
●每季不少于發布35套日裝和晚裝。
●經過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保舉與評定。
趙倩,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中國代表、法新國際集團董事,主要負責法國對大中華地區在紡織、服裝、藝術及其他時尚領域的全面發展以及國際著名設計師和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宣傳推廣、合作及商業模式。她參與發起 “China in Paris中國創意在巴黎”,力舉“例外”、“吉芬”等品牌進入法國高級成衣和高級時裝周的官方日程,成功引領首個中國品牌MOUSE JI進入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銷售。還發起了“CCDC中國時裝設計創意邀請賽”,以此平臺走向國際的設計師有馬可、謝鋒、Uma Wang、Masha M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