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丹,內衣設計師、文學作者、中國最早的雷蒙德·卡佛譯者,也是納博科夫作品《洛麗塔》的中文譯者。九十年代,于曉丹赴紐約時裝學院學習服裝設計,先后為Victoria’s Secret 、Elle、Vera Wang Princess等著名品牌設計內衣,如今成為一名獨立設計師,創辦了獨立內衣品牌Emily yu。
來源:一條
原標題:讓我們來談談胸罩和吊帶
在于曉丹眼里,內衣和文字具有不少共通之處:都強調細節,布料和蕾絲要合理搭配,就好比文章中的敘事和抒情也要比例恰當。
最近,她出版了新書《內衣課》,分享了她近二十年來與內衣打交道的所得所想。
《內衣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內衣過去一直是從男性視角來設計的,例如胸衣,突出了女性線條,讓胸脯更高,讓腰更細。于曉丹覺得胸衣的最美之處,不在于它所遮蔽的部分,而是在暴露出來的地方,比如女性的鎖骨、肩胛骨和后背的蝴蝶骨。
意大利某博物館里的17世紀鐵制胸衣
1893年,瑪麗·圖塞克的專利,現代鋼圈文胸的雛形。第一件鋼托、帶鋼圈的文胸,都是男性創造的。
1900年繪畫作品,講女人系胸衣時對身體的摧殘。
有記載說,通過穿傳統束胸造就的現仍在世的最小腰圍紀錄,是美國一名年過七旬的婦女保持的:38厘米,從正面看約為半掌。據說她的丈夫就是醫生,為她做過全面體檢,結果內臟器官功能均正常。
男人幫助女人解開胸衣的儀式,繪于1980年,作者FV-Reznicok。
“男人們的關心只停留在怎么打開它(指束胸衣)的層面上,常常忽略女人依靠胸衣的系繩可能得到的卻是更深刻的東西,比如周旋的時間,緩沖的余地,甚至游戲的情趣。”
1930年代英國文胸廣告,廣告語意為“給予你‘他’愛慕的體態”。在那個以豐滿為標準的年代,文胸的最大功能就是讓胸脯更豐滿。
1950年代美國文胸廣告,廣告語意為“花得很少,可愛很多”。
1957年華納的新胸衣廣告,強調當時流行的“沙漏形”線條。
電影《癡男怨女》劇照,1977年,特呂弗導演。(© Les Films du Carrosse)
從上圖可以看出吊襪帶的歷史變化:從最早從胸到腿的一整件衣服,隨著運動和工作的出現,變成分離的兩部分,然后內衣越來越少,內褲越來越短,吊襪帶與內褲也分離開來,成為一件單獨的單品。
1990年麥當娜“金發野心”全球巡演,高緹耶為麥當娜設計的演出服游戲性極強,對女性各部位都進行了最大的夸張,復活了胸衣的元素,也引出了“內衣外穿”概念。
2012年麥當娜“MDNA”巡演,高緹耶設計的演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