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越
呂越在一次關于此次展覽的訪談中,講述了將“時裝藝術”引入中國,融入教學的過程,以及多年的創作經歷,“感謝我的學生們跟著我一起在時裝藝術中的努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我最大的希望。”呂越表示。
《呂越和她的學生們》時裝藝術展現場
Q:作為將“時裝藝術”引進中國的第一人,什么動力讓你十年來一直致力于“時裝藝術國際展”以及中央美術學院時裝學科建立?
A:回首十年,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兩項主要工作上:第一個就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時裝專業的建立。在時裝專業創辦初期,為了能快速建立成熟的教學體系,我親自上了很多課程,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修正授課方法,這是一項非常龐雜的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對于時裝藝術的研究。早在1996年,我做職業設計師時,有很多機會在國外看秀,那時的歐洲并沒有像美國的Art to wear一樣將設計和藝術嚴格的界定出來,而是將藝術帶入服裝的設計中,這與中國設計師的理念有很大不同,帶著疑惑我重新思考藝術與設計的限定,開始嘗試用新的思維角度去詮釋作品。
呂越作品:《相融》
在這期間我嘗試創作作品,將“以繩為料”的內容加入課程。直到2005年,遇到韓國的琴基淑老師后,了解到韓國時裝藝術已經有了十年時間的發展,我們決定借鑒韓國的成熟經驗一起探討研究,并把時裝藝術方向作為我們一起授課的內容。
在這十年中我得到很多的支持和幫助,時裝藝術家琴基淑老師、理論評論家許平老師、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的前會長常青女士,還有那些參展的藝術家們,以及在這期間給了我鼓勵和支持的前輩們,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實驗有了成果。
呂越作品:《晝夜陰陽》
Q:在與久畫廊合作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間?
A:這是我第二次和久畫廊合作。第一次是剛剛結束的中韓交流展,也是中央美院時裝專業和韓國弘益大學第三次合作的交流展。今年中央美院時裝專業聘請韓國教師為學生開展時裝藝術思維訓練課程,并以時裝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在課程結束時匯集了韓國弘益大學的博士生與國內兄弟院校年輕的教師們以及我的研究生們一同在久畫廊展出了作品。
呂越作品:《陰陽兩諧》
Q:你覺得藝術家和老師兩種角色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A:中央美院的大部分老師都既是藝術家又是老師。他們一面做創作實踐,一面把實踐中的體會和成果帶到課堂,師生受益。我認為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
藝術家和設計師這兩個身份比起藝術家和教師來說,可能相悖的地方更多一些。對于服裝設計師來說,如果同時能具有藝術家的思維,在做設計的時候就多了一個思維的入口,這對設計十分有幫助,我自己很享受這樣的角色轉換。
呂越作品:《百花深處》
Q:你在這次展覽中共展出了四個系列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想法是什么?
A:我的作品大多表達陰陽兩協的內容。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在以自己女性的角色體會很多社會身份。比如職業女性、母親,在面對家庭、工作、社會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男女之間不是求平等,而是求平衡。
在材料上我喜歡選擇本身就具有陰陽特性的現成品,比如燈泡和燈口、子母扣等,我也會通過剪紙、拼接等方式制造出一些陰陽感覺的材料,來作為我作品的元素。裘皮系列——《相融》,是用我在工廠里收集的邊角料做成的。用深淺兩個顏色編織、縫紉成玫瑰花的形態,材料選色和形態依然是用陰陽概念。
陳墨作品:《糾纏——從一根線開始》
Q:在時裝藝術進入中國十年之際,有什么要對你的學生和時裝藝術愛好者說?
A:2006年我將“時裝藝術”融入教學中并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行業和社會,經過十年努力,越來越多的人從質疑、到接受、再到參與,感覺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我認為在目前中國時裝藝術優秀的作品還不夠多,包括我自己的作品也還在探索中,需要我們共同再接再勵。
解冰作品:《湍緯》
十年來,我的學生們逐漸成長,她們越來越清晰時裝藝術的內涵,也越來越喜歡時裝藝術的創作。我很感謝她們在時裝藝術還不被國人接受和認知的時候就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感謝她們跟著我一起在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嘗試。有你們的陪伴,我更加有信心。
最后,希望能出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景象。我們的時裝藝術就像一個實驗田,我希望這個田野中能夠長出更豐富、更碩大、更艷麗的果實——因為那些種子是你們種下的。
關于呂越
呂越:中央美院時裝設計專業創辦人、教授;藝術家;時裝設計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
關于《呂越和她的學生們》
由久畫廊主辦的《呂越和她的學生們》時裝藝術展,集中展出呂越的《晝夜陰陽》、《陰陽兩諧》、《相融》、《百花深處》系列作品,以及她的部分學生們的具有代表性的時裝藝術作品。此次參展作者都曾從師于呂越。她們分別是:陳墨、鄧玉萍、孔繁繁、李豐秀、梁莉、牟琳、談雅麗、解冰、聶郁蓉、于惋寧、王嘉妮、王倩、王文娟、張婷婷、張茜宜、趙偉偉、周夢。
本次展覽呈現藝術家們的部分成果。在呂越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對于藝術與時裝的探討、實驗,時裝藝術為更多的藝術家、設計師以及藝術院校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和新的視角;時裝藝術在不斷成長著,同時,通過此次展覽,更多的藝術愛好者吸納被吸納進來,更多人了解到這個新的藝術語言。
孔繁繁作品:《2012我的再利用系列》
李豐秀作品:《殘裳》
關于時裝藝術
什么是時裝藝術?
時裝藝術,是來源于美國的外來詞匯,原文為Fashion Art,是時裝與藝術的結合。這一藝術形式的核心特點是以人、以服裝為媒介,來表達個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
梁莉作品:《時間的流》
“時裝藝術”是如何發展的?
“時裝藝術”經歷了三個階段發展而成。
起源:“可穿的藝術”——是藝術家表達自我的媒介,而非商業時裝,并且是可以穿著的。
發展:“不可穿的藝術”——不是為了實現服裝的穿著目的,而是為了實現其作為一件藝術品、可供人們欣賞與享受的目的。
成型:“時裝藝術”——不管是否可以穿于人體上,只要是以服裝作為表現形式的藝術創作,就是“時裝藝術”。
聶郁蓉作品:《光》
“時裝藝術”在中國發展現狀?
中國的“時裝藝術”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它已經顯示出長足的發展后勁。如今,中國需要設計原創精神的呼聲日益高漲,“時裝藝術”正以其原創精神推動服裝原創設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