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80后美女設計師,吉承為人們所知道是因為去年大火話題不斷的“翅膀衛衣”。這樣一個曾在去年引起公眾關注的年輕“潮”設計,吉承說這其實就是她所堅持的中國風。而她最近還在積極地接受各種跨界考驗,例如最近為某鉆石品牌設計禮服,以及參加主題為“承諾”的公益短片拍攝,以發現者的視角挖掘身邊的承諾小故事。她說設計會反映出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積極的消極的,有時候看起來暗黑的設計其實是有趣的樂觀的,正如有時候傳統的中國風變成時裝,效果可以是朋克的浪漫的甚至運動感的,而不僅僅是古典的。
她說她看得最多的雜志,并不是時裝類,反而是家居類。而她最近感興趣的,是一些帶茶文化元素的改良桌子。“設計師品牌,本來就不應該僅僅對時裝這個范疇感興趣。”也許在新一代設計師的眼里,跨界不僅僅是設計品類上的融合,更有可能是價值觀生活態度的融合。而這樣的跨界也會更深層,更好玩。
理性與感性的跨界——
關于“爆款”的理性分析
很多人認為設計師必須是感性的天才,但在商業社會,設計師如何設計出受人歡迎的時裝甚至是“爆款”,這其實是一件少不了理性衡量的事情。
當一件作品成為“爆款”,這必然是一種大眾認可。而作為設計師,內心是怎樣理性認識爆款的?是否可以像大數據定制一樣,批量制造“爆款”?在吉承用我們熟知的“羽毛”元素設計完一套禮服,去搭配張靜初首次設計的鉆飾時,她回答了這個看似很市場的問題。
“單純從產品來說,要成為爆款我覺得有三個因素,連成一線缺一不可:價格、實用度、特點。產品本身肯定是設計、工藝都人性化,具備實穿度;它要有特色,別人以前沒看到過,但又很想擁有;最后價格當然是他可以買得起的。如果特別貴,只是叫好不叫座。如果太便宜,市場上到處找得到,可能別人也不會特別想擁有它。”不過,知道“爆款”的必要條件,是否意味著可以依此批量制造?吉承對記者說,對于設計師來說,最想的也許不是做爆款,而是把爆款變成經典,做法就是讓“爆款”不斷地升級。
中國風與潮文化的跨界——
中國元素怎樣“潮”?
自從今年的時尚奧斯卡Met Ball上,各國明星們展示了她們認為的中國元素而令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感覺驚嚇后,在時尚圈流行多年的“中國風”,似乎有了一個尷尬的亟待重新被認識的地位。
“我叫吉承,我給自己起名字的時候就是希望能起到傳承的作用。但我們已經過了穿像《花樣年華》里的旗袍的年代。”說到中國風,吉承覺得并不是只有大家都知道的那些中國元素才叫中國風。她去年廣為人知的“爆款”“鶴影羽毛衛衣”,以及今年春夏以竹節的線條來勾勒出女性腰部線條比例的“竹霧”系列,都完全不是人們印象中典型的中國風,反而是“潮”文化中還帶點暗黑和趣味。
“最近我看了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我們的設計中不需要發明任何的產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變得更好。我們要做一種革新,這個革新是不改變它的存在。我覺得我做中國元素有點不一樣的是,我會厚愛以前大家對傳統的概念,但要用新的手法表現。比如鶴影是一個點,未來你可以用現代和技術的東西讓它發亮,比如增加LED燈,或用一些熒光線、夜光珠,用新的手法表現出來。中國元素與現代元素是可以有更多結合方式的。”
所以在吉承看來,中國元素不會是只能走典雅路線的老古董,它可以穿得很潮,甚至要跟現代設計感的首飾進行搭配。“因為我們在規劃自己造型時,其實還是根據自己本身的衣著風格和習慣來搭配的,這樣才不會令人覺得這個人是穿越而來的。”比如吉承喜歡的中國風,也許會是用服裝與首飾風格的強烈對碰。一些有繁瑣的設計線條或寶石雕刻效果的首飾,那么你穿件白襯衫就很能加分。而例如鉆石會折射不同的光,令簡單首飾看起來“復雜”,那么就要與不同領型設計的旗袍搭配,才會顯得摩登又有現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