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沂更偏愛時尚、國際范兒,擅長在西式禮服里大膽運用色彩和新式面料,受到年輕明星青睞。2006年,經一位朋友介紹,女演員曾黎請他設計自己在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絨毛禮服。剛剛開展創業的王培沂對這個機會十分重視,為曾黎設計了五套方案,最終她選擇了紅色曳地長裙。
此后,在明星圈子內知道王培沂的明星越來越多。章子怡、李冰冰曾身著他的禮服走上頒獎禮紅毯。
其實,無論是哪一類明星,都不是設計師的營收重點。這些明星以很低的價格,甚至是免費租借的方式享受設計師的服務,她們不能帶來直接的收入,卻能夠為設計師添上名聲。王培沂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顧客,就是循著雜志上的介紹,找到他的工作室。
與王培沂工作室不同,弼禧薈目前主要通過社交活動作為主要的營銷手段。弼禧薈有專門的運營總監,承擔策劃活動、外部公關工作,除了舉辦小型時裝秀,每月都會舉行一些主題活動。這些活動大都是與銀行VIP部、游艇會等量級相近的機構合作,因為他們的座上賓同時也是弼禧薈的目標客戶。
另一種奢侈
王培沂看上去只有30多歲,戴著黑框眼鏡、身穿自己設計的黑色長款皮衣,和店里的所有衣服一樣,上面沒有明顯的Logo。
他的顧客大都是經過一輪Logo消費的過程,才將注意力轉移到定制時裝上。“我在那些顧客身上看過幾乎所有當季的名牌包。”王培沂說,她們是中國最早消費奢侈品的那批人。
很快,增長了見識的顧客就發現Logo的局限。一位40歲左右的外企女高管,工作的內容之一是滿世界出差。隨手從國外購買Gucci、LV的衣服和包包是她對自己辛苦工作的犒賞,也是彰顯自己身份的手段。但兩三年前,她發現剛入職場的下屬居然背和她同款的包包。
“那些Logo已經不能給她帶來尊貴和特殊的感覺,所以她找到了我。”王培沂說。
大多數顧客都是抱著期待來到王培沂的工作室,“也有那種轉了一圈,發現不喜歡我風格就走掉的客人。”對這種客人王培沂不會特意挽留,他認為做定制時裝的前提是,顧客認同設計師的風格和理念。
大多數預約后登門的顧客都是有備而來,她們對設計師的風格有大概的了解,也知道自己的衣服將出現在什么樣的場合。
除了影視明星、商務精英,他更重要的顧客是舍得在衣服上花大價錢,卻鮮少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的政界太太們。與紅毯上以服裝來吸取眼球相反,哪怕是定制禮服,大部分顧客的要求還是以低調為主。政界太太們和商務精英的身份要求她們的表現必須端莊,“想當party queen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只是希望在合適的場合穿件合適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