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品牌的成長路徑——一個時下熱議的話題,已成為很多人關心與探討的問題,就此話題幾位業內人士在日前舉辦的如意·2013中國服裝論壇的品牌實驗沙龍上給出了各自的不同看法。其中有時尚產業的代表如從事國際一線設計師品牌銷售和代理工作的Water Stone(BeiJing)董事長姜銘明,也有身體力行去扶持設計師品牌的尤倫斯藝術中心CEO薛梅、Seven Days董事長張龍江,還有資深的媒體工作者江山等等。
目前制約著設計師品牌發展的因素是什么?中國的設計師品牌怎樣從一顆幼苗沐浴甘露變成一顆大樹?而設計師本身又該注意什么?這些都成為沙龍上暢所欲言的方面。
亟需一條鏈貫穿
就整個的中國時尚產業,其產業鏈并不完整,呈現出兩頭小、中間臃腫的形態。姜銘明認為,對于中高端的設計師品牌領域,需要打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買手機制設計師終端網絡。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條件已經具備往前走一步,姜銘明表示,“2008年買手制還是一個令人陌生的名字,但現在買手已被業界人士所熟悉。尤其在中高端市場,買手制的網絡建立是下一步中國時尚產業向前推動的動力。”
而早在2009年的時候薛梅就做了第一家中國設計師集成店,從剛開始合作的6位設計師到現在慢慢擴大到80多位。在這個過程中,薛梅深有體會:“在這最早的6位設計師里只有一位是服裝設計師,名叫張達,他自創了品牌‘沒邊’。我發現他與很多國外的設計師不同,他做的是中國人的服裝設計。”經營“沒邊”張達并沒有太多的資金周轉,所以他還擔任愛馬仕的“上下”品牌的設計工作。
薛梅經常去張達的工作室,她發現一件設計師衣服的價錢從4000元到5000元,對于這種怪圈現象,薛梅解釋:“張達的母親甚至都在幫他車縫衣服,其實高價錢并非設計師所制定,而是原料、配件以及所有整體產業鏈的缺失,造成了這個窘迫的局面。如果工廠寧肯關門也不接設計師這種量小的單,那么這種窘境將得不到解決。”
就加工方面,制造業出身的張龍江也深有感慨:“產業鏈的確是非常弱的環節,我們公司的制造業不愿意給設計師做加工,因其量特別小,很難做到精細化管理,但小而精產生高的附加值,也是制造業的成長過程。”張龍江做的品牌有100個樣衣工,這些樣衣工并非流水線上的工人,他介紹:“設計師在我們的工廠里做加工,1件可以做,500件也可以做,我們提供大量的面料樣板讓他們選擇,工藝上與他們合作。雖然起步了一年多,我們希望在產業鏈上提供品牌管控。”這是張龍江在產業鏈上為設計師做的一些支持工作。
當然,產業鏈的問題并不是只靠呼吁就可以解決,張龍江認為,當設計師品牌的附加值顯現出來時,能夠讓工人接受或者企業的制造者獲得高附加值的時候,這條產業鏈也會逐步成熟。但最終要落實到有消費者去購買設計師的衣服,才會使品牌繼續往前走。
多方助力推動產業鏈完善
說到消費者購買,不得不提到薛梅舉的一個例子:“設計師王一揚的服裝價錢就非常合適,并且所有的布料都由自己生產。他沒有炒作自己是中國設計師,只是說自己是一個本土設計師品牌,只要人們買他的服裝,而不是買這個品牌,沒有把市場宣傳費用加到衣服成本里,所以他的衣服人們買得起,王一揚做得很成功。”
回過來頭來可以看到,當設計師有大量的市場宣傳和公關,必然會把這些成本加到服裝里,導致服裝的價格偏高。薛梅認為,中國的設計品牌應該有一個非常優惠的,甚至是開綠燈的政策給中國設計師。這應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政策,不只是將衣服放到買手店銷售,她解釋:“買手店只能做代賣,所以不是良性循環,中國人還是要穿中國設計師的品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推動中國設計師的市場。如果很多人肯用這種思想和理想影響到周圍的人,中國設計師將會蒸蒸日上。”獨立設計師鄧歡歡也曾向記著表示:“只有顧客買我們的服裝,我們才會良性發展下去。”
- 2023’魅力東方中國國際內衣創意設計大賽開始征稿,邀您參賽!2022.12.01
- 征稿啦!2023’魅力東方中國國際居家衣飾原創設計大賽報名ing~2022.12.01
- “東大門杯”首屆大灣區時裝搭配師大賽正式啟動2022.06.07
- 七匹狼服飾——“狼”派氣息,鋒銳剛強!2022.05.13
- 感受數字與潮流的節拍,從深圳時裝周看時尚產業新趨勢2022.05.07
- “OFashion 2022”職業裝設計大賽2022.01.12
- “OUE城市守護者”攝影大賽2022.01.05
- INXX“破竹”潮流文化體驗降臨青城山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