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興行業的電子商務以種類繁多以及優惠價格迅速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面對電商的大舉進軍,重壓下的傳統百貨業也開始摸索與電商博弈的制勝之道。
為什么人們熱衷網購呢?恐怕有很大一部分人會回答:因為比實體店更便宜。然而,日前,國內部分百貨零售企業宣布,將實行“雙線同價”,即將實體店產品的價格向網上商城看齊。
相比連成一氣的家電賣場,百貨店面臨的壓力似乎更大,成本差異和走貨能力讓其很難涉身“價格大戰”,依托商場展開的促銷活動和完備的售后服務,似乎成為其手中重要的籌碼。
“這幾年,百貨店家電專柜產品和網絡產品的價差一直在逐年縮減。”商場人士分析,隨著家電行業利潤的進一步透明化,新一輪價格戰后,到底是網上購物便宜,還是實體店購買劃算,可能要重新考量。
實體百貨下調價格向電商看齊
25歲的小孫擁有4年的網購經驗,今年暑假準備入手一款筆記本電腦,他跑到實體店看好型號、顏色,再到網上去購買,“一般網上能比實體店便宜近1000塊錢。”他說。
似乎“網上更便宜”已經成為一個定律。然而在7月中旬,國內一家大型家電類電商宣布,下半年將以電腦品類為切入點,率先推行線上線下同價,也就是說,該實體店售賣的電腦價格將進行下調,與它網上商城的價格保持一致。
對于為什么會首先選擇電腦這一品類,該企業執行副總裁表示,電腦的價格更加敏感,覆蓋的網絡人群也更多,對同價策略的推進更有意義。“家電產品利潤日益透明化,市場份額的占領比賺錢更重要,只有占領了市場,才能開拓更多產品線,之所以電腦"首當其沖",是因為這是家電產品中利潤最為透明的一個種類。”商場人士分析。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9月份,各路電商將迎來新一輪價格博弈,“雙線同價”正是價格戰的一種形式,而全部家電品類實現“雙線同價”并不合適,也不現實。
百貨店難涉身家電“價格戰”
近幾年,百貨店的家電產品,其促銷模式、價格定制,一直和各大家電賣場保持同步,彼此的產品重合率也很高,一旦電商開啟“雙線同價”的銷售模式,是否會給百貨店造成更大的壓力,迫使其售價向網絡看齊?
“網絡銷售和實體銷售的成本是不同的,網店不需要倉位,只需物流派送,而實體店需要倉儲、人力、店鋪租金等,成本不同導致售價不同,所以百貨店的售價很難和網絡售價保持一致。”商場人士分析。
敢于降價還有一個前提,即在某一品類或型號上擁有大量囤貨,“如果能實現大批量的走貨,即使價格虧損,卻能有機會牢牢占住市場,這一點也是百貨店很難做到的。”業內人士分析。
此外,由于百貨店的家電產品和網絡平臺的產品重合度較低,通過“向網絡售價看齊”來搶占市場份額也就失去了意義。
實體店與網購差價逐年縮減
今年暑期是家電產品銷售的旺季,杭州各大百貨店家電專柜的促銷一直沒有斷過,彩電、空調等當季產品的價格都打到了5折、6折,此外,商場推出的暑期優惠活動也在進行,然而多家商場表示,家電產品銷售額同比出現下滑。
記者走訪了杭州幾家百貨店,以筆記本電腦為例,購買一款索尼的超級本,商場標價為6999元,購機送888元的禮品;而在一家網購平臺上,同一款機型的售價在5666元,沒有其他優惠,兩者裸機價格相差1333元。“如果把888元的優惠算上去,這款筆記本價格和網上的相差不大,況且商場專柜的售后服務很完善,購買比較有保障。”索尼專柜的導購說。
“隨著價格上限的不斷規范,這兩年百貨店家電產品與網絡家電產品的差價在逐年縮減。”家電行業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網絡產品銷售的日益火暴,也使一些熱賣產品的價格一直處于較高價位,如佳能的單反相機等,這類產品的殺價利潤空間在進一步減小,甚至出現和實體店售價一致的現象。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家電行業的利潤的進一步透明化,新一輪價格戰后,到底是網上購物便宜,還是實體店購買劃算,可能要重新考量。